李云迪1982年生于重庆,四岁起师从谭建民学习手风琴,七岁时开始学习钢琴,两年后师从但昭义。2000年10月,李云迪在第十四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名获得者,得奖后震撼全世界,并陆续推出多张古典音乐专辑。李云迪获奖后选择在德国汉诺威的汉诺威音乐学院进修,师从阿里·瓦迪。2014年12月2日,波兰驻华大使馆与云迪音乐公司在北京联合举行发布会,宣布李云迪将出任2015年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称李云迪“为人谦虚、有才能”,是肖奖历史上最年轻的的评委。
生命的辉煌也许只是人生中的短暂一刻,
但通往辉煌的道路却是艰辛和漫长的。
为了陪练,母亲自学乐理
为了鼓励孩子坚持学下去,不懂乐理的张小鲁每天只有陪读,回来再教给儿子。经过几个月的启蒙,云迪的音乐天赋很快显露出来,而且进步神速。1987年3月,5岁的李云迪从重庆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夺得了第一名,他体验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掌声和成功。
当时,李云迪的父母每月收入加起来只有200多元的月收入,买一架二手钢琴也要4000多元。李云迪的母亲说:“云迪他爸那年刚好从部队转业,有笔转业费,就全投到这里来了。” 云迪此时艺术天赋的展露似乎也是有意要来安慰父母的。他在重庆市少年宫刚刚学了3个月的钢琴,老师就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领悟能力太强了,我都没法再教他了。”于是再换老师,可得到回答仍然如此。后来经朋友介绍,李云迪于1991年投到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名下。
但教授家在成都,李云迪和妈妈每天要往返于成都和重庆之间,学琴要紧,但功课更不能耽误,这是云迪母亲对他的要求。于是,坐在火车上写作业,手心上温习学过的汉字成了李云迪经常的功课。 1993年,李云迪获得了重庆市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1994年,他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同年,他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四川音乐轩辕附中。
李云迪演奏《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
妈妈是我第一位听众
199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李云迪是跟是留,已经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变动。父母毅然决定,教授到哪,云迪就跟到哪。也就是从这时起,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辞去了工作,专门来深圳陪读,从此就没再找过工作。她说:“我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
对于许多学钢琴的孩子来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张小鲁说:“我每次陪儿子练琴,都是非常非常用心地听。每天陪上5、6个小时,我并不觉得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付出了精力,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也许正是张小鲁执着的性格,使得李云迪很佩服她,也很听她的话。
有一次周末,李云迪家里要来亲戚,他一听便高兴了,“正好今天不用练琴”,他央求妈妈。“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张小鲁严肃地对儿子说。于是,他们把活动时间往后推,云迪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开始练琴,提前完成了作业后,才高高兴兴地和家人出去玩。张小鲁觉得,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有些原则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李云迪也很理解妈妈,“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的正常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
感谢妈妈,感谢恩师
李云迪载誉归来的这些日子,诸多的掌声、鲜花也随之降临在他身边。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此时也很冷静:“其实,云迪在没有出名之前,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要说他比别人更幸运,那就是我们遇到了但昭义教授,我们选择了深圳,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仅免去了李云迪的学费,还帮助提供住房和出国比赛费用。”
专程赴华沙观摩本次大赛前梅老师,也为众多家有琴童的家长进言,她认为:家长督促 孩子练琴时,方法很重要。单纯地逼着孩子一遍遍地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李云迪的妈妈虽然不会弹琴,但在孩子年小时能认真帮孩子记笔记,弹出什么样的琴声好听,对音乐如何理解,她有很强的感悟能力,这样就很容易按照老师的要求辅导孩子。
学琴的道路,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李云迪
生命的辉煌也许只是人生中暂时的一刻,但通往辉煌的道路却是艰辛和漫长的。李云迪的成功与母亲的陪伴、教育是离不开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发展,但每一位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天赋和发展的特殊性。在孩子学艺求学的路上,真诚希望父母可以充当成功路上的引路人,在教育过程中不急于求成,耐心引导。
祝愿,只要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曾付出不懈的追求和努力,都将获得最美好的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