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岛设计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罗德岛大学和罗德岛设计学院)

蔡恺锐

蔡恺锐的设计作品。

台海网2月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厦门理工学院去年毕业的两名毕业生,近日同时被全球排名第一的艺术设计学府——英国皇家艺术设计学院录取。这个被称为“最难进的艺术学院”每年在大陆录取约10名学生。

厦门理工学院昨日证实,该校设计艺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袁舒展、蔡恺锐同时收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两人是同班同学,2014年入学,就读产品设计专业。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成立于1837年,是全球唯一的全研究制艺术院校——没有本科阶段,仅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在QS世界大学排名“艺术与设计类”大学排名中,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位,超越麻省理工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等学府。

学生:

设计出最接近自然风的风扇

资料显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每年在大陆录取约10名学生。换句话说,今年10个录取名额,厦门理工学院一个班就占了两位。

厦门理工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王刚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厦门理工学院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学生的设计作品。”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申请条件中,一本打动人心的作品集相当重要,而且,申请者还要展现自身的艺术涵养、设计思维、探索能力及落地执行能力。

袁舒展申请的作品集有一个课题是他的毕业设计“Breeze In”。当时,王刚给这件作品的评价是:这几年厦门理工学院产品设计系最有代表性的毕业作品。

袁舒展

袁舒展的毕业设计“Breeze In”。

这项作品的出发点很简单:自然风让人舒服,如何设计出一台风扇吹出的风最接近自然风?王刚说,袁舒展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研究风在不同环境下对人的影响,比较了海风、森林风等各种风的空气流动特征,还通过软件进行仿真呈现。最终,他对风扇进行了再定义:Breeze In的扇叶安装在内部上方,从上方进风并向下吹风,螺旋的机械风通过内部设计的涟漪倒流柱和内壁后被打散,转换成模拟平流的自然风后从底座向四周散开。

蔡恺锐的作品集中,调研占了很大一部分,调研采访老人、幼儿园小孩等生活写照,画故事版,和不同年龄层的人对话,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蔡恺锐还和小孩一起玩玩具沟通感情,他最骄傲的“武器”是:将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转化为作品中的奇思妙想。

老师:

对每名学生都有“用户研究”

每次有人问:“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难度的深造机会?”袁舒展、蔡恺锐都会回答,有人说大学学完四年拿一个文凭就行,但他不知道我们学的专业是产品设计,我们的导师是“刚哥”。

“刚哥”是学生们对王刚的称呼,他们说,刚哥会“看人”。

到厦门理工学院任教之前,王刚在企业工作,从事用户研究,他把这项研究也带到厦门理工学院。王刚说,上课时,学生就是用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知识的体验。不仅如此,“课堂也在课堂之外”——下课后要对每名学生进行了解与互动。

王刚对每一届学生都进行了“用户研究”,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甚至家庭背景,并制作了一个简要的性格特征分析表,这相当于为每位学生定制一个“培养方案”。有的同学擅长画漫画,王刚就会鼓励他结合专业去画漫画,提升情景表达能力;有的同学手工做得很好,对木头有一定的研究,王刚就会鼓励他去做木制品相关的产品设计,并向他介绍企业的设计、材料及加工的资源。王刚说,不要用一套生硬的标准去评定每名学生,要鼓励每名学生在设计思维方式的框架下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学校:

送学生赴海外访学 还到腾讯实习

王刚认为,厦门理工学院丰富的海外合作资源以及“亲产业”的特性,也有助于两位学生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录取。

袁舒展上大四的时候,通过厦门理工学院的访学计划申请进入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开始了他的海外访学之旅。他回来后,就笃定了毕业后继续出国深造。现在看来,在新西兰留学的一个学期,不仅开阔了袁舒展的视野,而且使他轻松应对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线上面试。

蔡恺锐在厦门理工学院也度过“不断折腾”的四年:参加设计比赛、去台湾交换学习、到腾讯公司实习……这是厦门理工学院一直倡导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体现——校方搭建实习实践平台,鼓励推行和参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对接产业标准”的各类学科竞赛。王刚说,设计艺术学院针对学生大学四年基本做到了“瞄准专业赛,人人都参赛”的以赛促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要求,实现了从书本知识学习到符合产业需求标准的“具有突出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目标。

蔡恺锐说:“每个阶段、经历都会催生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人或事都会让我对陌生领域产生好奇,逼迫我不断尝试,然后把事情做到极致,包括产品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