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块、马来西亚、一年拿学位。去吗?
文 | 顾翎羽
编辑 | 余乐
听说我读研的目的是“考公务员”,要求是“够水”,对面的中介几乎不假思索,“去马来西亚吧,学校排名世界前100。”
我却迟疑了,“排名高会不会难申请呀?我能力很差的。”
“放心,我们都是和学校有合作,包你录取。”对方露出了隐秘的笑意,“一年只要人民币5万-6万,比你在国内读还便宜。”
不久前,湖南邵阳学院花19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的事件开始发酵。讽刺的是,密集的算法推荐之下,我很快知道了不止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白俄罗斯等地都是“水博”“水硕”的好去处。
“水”通常指含金量不高,此前,“水硕”曾长期被用来调侃海外一年制硕士。然而,让我意外的是,如今,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都活跃着大量想要去这些地方“水一个学历”的年轻人。
和从前生怕被人说是“水硕”不同,他们求的就是“水”:好录取、学制短、好毕业。
“考公、考编、落户和进国企,这些最卡学历。‘水’个硕士,入场券就有了。”一位已经被英国某QS排名前100高校录取的大四学生直白地告诉我。现在本科学历进体制内太难了,读研意味着只要一年的时间和50万人民币便能换来一张门票,她觉得很值得。
水硕们甚至还唱起了欢快的《水硕之歌》。这首歌最初在抖音上由一位留英学生所创作,随后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上掀起了二创热潮。歌中唱到:“远渡重洋读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可我觉得还挺不错,一年生活我是快乐多。”
这样的好事,看上去实现起来轻而易举。不仅留学中介在社交平台上遍地都是,保录取的渠道似乎也人手皆有。我不过问了一个号称可以对“落户学历提升”做定制方案的留学顾问,就有了开头的对话。
“水硕再水也是硕。”许是窥见我的犹豫,对方接下来的话简直像打下一剂强心针:
“去读了水硕的人才不会告诉你水硕的好。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既得利益者
“求一个全日制水硕。时间越短越好,最好不需要英文成绩,不需要出国,国家认可双证。”
在社交平台上,以上是有意读水硕者发帖最常见的诉求。他们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来换取一个硕士学历的身份,用来满足考公考编或大城市落户的硬性条件。
无论学生的要求看起来是多么好高骛远,总有神通广大的留学顾问能够满足。与早年间“水硕”目的地在少数留学产业化的英联邦国家不同,现在的可选择项五花八门:西班牙、马来西亚、乌克兰、白俄罗斯、蒙古、泰国等等。
顾问们像屈臣氏导购员那样卖力推销自家的学历产品,“专升本可报。不需要出国。宝,私聊我。”
在这些帖子下,混文凭成为一件可以被公开讨论、不需要有丝毫羞赧的事情。羡慕的人说着“有钱真好,有钱我也去买一个学历”,嘲讽者则认为,“水硕水出来也找不到工作。”
至于教育本身,无人在意。
过去一个月,孙曼在网上加了至少40位留学顾问。她今年毕业于国内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一直没有落实就业。她想要进入“体制内”——也就是说,只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才是她的考虑范围。
孙曼的举动是一个群体的缩影。清华大学公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1届该校签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有70%去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
在这样的群体竞争里,用人单位需求水涨船高。父母也为孙曼在当地托关系问了一些体制内工作,但对方几乎都要求硕士学历。他们催着孙曼读研。
女孩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国内考研竞争太激烈。即使一切顺利,她也需要很努力才能考上一所普通学校的研究生,几乎不可能被211或985高校录取。为了这个竞争力一般的学历,她需要备考一年、学习三年,“性价比太低。”
留学显然快捷和高效许多。
“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专业,专科毕业或是本科毕业均可申请,无需语言成绩,学制一年,上课以网课为主。”
“马来西亚城市大学,专科也可申请,一年制学业,可安排语言要求。”
“乌克兰留学,目前仅有的无需出国可认证的硕士,名额有限,欲申请速来。”
孙曼做了一个Excel表格,记录这些学校和专业的费用和学制等。以及最关键的一点——是否可以被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她需要逐一去核实这些信息。
她表示中介不能相信,“现在几乎不存在可以全上网课还能被认证的硕士了。这行骗子太多,甚至有些是正经机构的中介,为了赚钱也会故意推荐水硕,声称可以保录取。”
在她看来,只要国家认可学历,水硕就有别于“野鸡硕士”,而之所以仍旧被称作“水”,主要是录取门槛低,这也是很多国内考研者对“水硕”愤愤不平的原因。“他们研究生是脱了一层皮的功夫才考来的,而我们是用钱买的,凭什么?学制也是一样。他们用三年换来的东西,我们一年就得到了,凭什么?”
“这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态真可笑。”
目前正在香港某高校读研究生网课的秋秋选择的便是“保录取”中介服务。她为了读研一共花了超过20万,其中中介费高达9万,而普通香港读研的中介费多在几千元。秋秋表示,这是因为自己基础太差。她现在最担心学历不能认证——这意味着国家不承认留学学历,也就意味着这份文凭未来不能用于考编落户。
“都是谎话。”潇潇曾在马来西亚求学多年,她所就读的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最新QS世界排名57名。她告诉我,一些中介宣称自己可以保录取,实则也未必真有办法。马来西亚留学录取本就十分容易,“只要学生交钱、肯申请。总归能上。”
她表示,水硕的水,在于申请时的可操作空间,她举例,据她了解,一些东南亚地区的中文硕士项目,即便要求英文成绩,也多是内测,“一共就几套试卷,都会提前给到学生,练过再去考试。”
事实
中介说话有猫腻,数据却不会说谎。
以马来西亚为例,官方发布的留学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国际新生比2021年同期增加40%,总数达到9123人,其中来自中国的有3949人,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49%。
这种趋势已持续数年。根据新东方近三年发布的《中国留学白皮书》,赴亚洲国家和地区留学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日本、新加坡的涨势十分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
白正阳从事留学中介工作超过十年。他早年间接触的学生家庭非富即贵,而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工薪阶层家庭。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留学从少数精英的特权走向大众化,大量工薪阶层也有了留学的机会,但是,对于这一群体来说,从本科就开始在国外就读仍是过于昂贵,他们会选择学制更短的硕士留学、选择更加便宜的国家。
从这一角度来说,硕士留学人数和国家变多了,学历自然也就变水了。“是一种必然。”
事实上,这种必然是结果,也是原因——由于海归硕士人数变多,学历相对贬值,导致求职竞争变激烈,门槛提高,反过来又促使更多的人去留学读硕士,以增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白正阳感慨,2022年硕士留学申请是他经历过最卷的一年。他举例道,在他自己接触的人群中,申请英国硕士的人数上涨了约50%,激增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今年有大量的年轻人从职场“毕业”;二是考研考公人数增加了,其中失败选择去留学的学生也就增加了;三是由于本科学历贬值,在海外读本科的学生选择继续海外读研的比例亦有提升。但是,中介不会告诉学生的是,学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者的能力,而是在于人才市场上拥有该学历的待雇佣者的多少——也就是由供需关系决定。海归越来越多,海外硕士也就越来越“水”。
根据智联数据研究所《2021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2020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较2018年增长了翻了一倍,其中应届留学生增加了67.3%。2021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基本与2020年持平。
数据显示,近几年国内海归优先岗位正在持续减少。2019年、2020年、2021年,海归优先岗位数量同比减少为25.4%、23.5%和0.4%。海归人数增加,海归优先岗位减少,竞争正在从激烈,变得残酷。
不过,这种残酷的竞争里,一个海外硕士背景,在地方的认可度仍旧要比国内高校高。
根据猎聘2022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尽管质疑留学生的含金量声音不断,但是海外留学生依旧是很多城市招才引智政策覆盖的重要人群。
广东省和平县今年的人才引进便是案例之一。根据今年1月和平县公布的官方信息,此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82名人才,半个月便收到800多份简历。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有31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0多名。
舆论关注焦点在于“学历内卷”:和平县人均GDP距离全国平均都尚有距离,却能吸引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毕业生。然而,在想要读水硕的人看来,这份名单中同样也有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荷兰、西班牙、泰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等“水校”留学生。
没有人能够在竞争里置身事外——和是否留学无关。
优势
杜老师今年28岁,211本科毕业后在一家地方官媒工作了6年,享受着稳定、社会地位、众人的羡慕。直到今年他试图跳槽才发现,他6年的工作履历在一纸硕士学历前比起来毫无竞争优势。
“我已经通过了业务部门的面试和试稿,在登记入职资料的时候,却因为没有硕士学历被人力部门否了。这样的事情居然在三个月内发生了三次。”
杜老师向我展示了一张单位HR所发朋友圈的截图,“(今年的招聘考试)不到50个岗位吸引了近2000考生逐鹿!硕士研究生学历考生占50%。初试考生范围遍布全球,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毕业生占10%,清华、北大等双一流大学毕业生更是高达30%。”
他感到惭愧,他在这家单位工作多年,此时若再去应聘连学历背景都不达标。
学历红利期逐渐远去。硕士文凭日益成为获得一份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可选项。尤其对于进入体制内来说。
中公教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国考,本科生可以报考的岗位有15492个、共招29051人,占总职位数的94%,总招录人数的94%,均与去年基本持平;但硕博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要求硕博学历的招录人数为2188人、1252个职位,比去年增加705人、233个职位。
一边是体制内要求节节拔高,一边是海归亦正在拥抱这一场“体制热”。益普索《2020海外留学趋势报告》显示,回国考编已成为留学生群体的热门选择。在调查样本中,有将近半数留学生归国后进入体制内工作,其中21%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25%任职于国企。
“国外藤校的offer像是club的入场券,而一个硕士文凭对进入国内的体制则像是某种粮票,用文凭去换取资源。”杜老师认为,体制内最看重学历,这是一种精英的身份认同。
“读水硕也是一种身份认同。”他补充道。
白正阳表示,在他接触过的学生中,有学术理想者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读研还是为了就业。“水硕再水也是硕士,考公考编的优势全部享受,归国人才政策全部享受,各省市的落户人才补贴同样享受。”
除了能够提升学历,水硕”另一大作用是快速带来一个诱人的应届生身份。尽管并非只有应届生才能考编,但应届生应聘不仅在起点上高于他人,在落户上也有优势。
2022年,上海更改落户政策,QS世界前50高校的应届生可以直接落户。而在北京的积分落户政策里,硕士学位可获得26分,博士学位可获得37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顾问们甚至顺水推舟地推出了专业的“可落户硕士”。
“上海和北京要求不同,你的条件还是考虑一下上海落户,北京落户操作难度太大了。”一位留学顾问好心地提醒我。
最终,杜老师决定离职去读研。另一家当地官媒的招聘成为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要求候选人年龄在28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以放宽到30岁。”
他慌了。他意识到,如果想要继续在这个体制内谋求职业发展,获得一个硕士学位迫在眉睫。他只能去读一年制水硕——国内硕士三年制,毕业时他就已经31岁了。他已经被香港一所高校硕士录取,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就能以应届生身份参与上述单位的招聘。
届时他29岁,时间刚刚好。
没有捷径
多位受访者向我表示了同一个观点——不是文凭“水”,而是人“水”——无论在哪里,都有人试图走捷径。
捷径也未必通向坦途。
本硕均毕业于北大的宋齐目前就职于北京某事业单位。当我问及他的同事里有没有水硕时,他思索了一下告诉我,“爱丁堡大学。”
2022年,这所高校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为第16位,完全与“水”不沾边。但是,宋奇表示,他的同事里有留学背景的集中在哥伦比亚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这样的院校。比较之下,“爱大就是水硕。”
目前宋齐单位的应届生必须本硕均就读于重点985高校,如果是海外留学生,则需要满足本科985、研究生QS前100的条件。然而,在这个硬件基础之上,今年竞争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光是哈佛教育学硕士来应聘的就有4个,我们领导都在问哈佛教育学院是不是属于哈佛。”
宋齐庆幸自己毕业早。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当可获取资源变少时,一个有利的社会位置比“年轻”更让人值得羡慕。
2006年,法国学者贝拉特在《学历贬值:能力主义的社会危机》中通过研究上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生态后提出,随着学历证书大量发行,学历证书作为雇主筛选标准的价值日趋低下,学位作为社会地位升迁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有限。
本来表现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历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历的收人差别,现在变成通过高等教育学校.专业的横向序列来甄别身份:或者通过本科还是硕士的纵向序列来筛选。
今天,一些新的变化正在我们周围发生。
此前,上海的闵行区公布了2022年公务员招录公告,对留学生有了新要求:一是本科学历为国内双一流重点大学,二是海外硕士学位的学制最少为两年。
一位头部中介机构的文书老师告诉我,过去存在大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和疫情期间,水硕的确盛行。但是,随着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信息变得更透明,“水硕”风险就增高了,目前他们已经不敢接一些水硕扎堆院校的申请了,“怕后期学历无法认证,学生闹事。”
风口之下,各人冷暖自知。
孙曼表示,她认为自己本科学历没有竞争力,即使有一个硕士文凭加持也和一些体制内好岗位绝缘。因此考虑之后,她决定先考编,有了编制再“在职读水硕”,这样升迁更快。
潇潇则开始留意“商机”,尽管自己并未找过留学顾问,但是她也想为其他有意去马来西亚者做留学申请赚钱。她准备有机会再回马来西亚读完硕士,“不管是不是为了进体制,有个学历,相亲也是加分项。”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实习生高启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