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威尔士汉学院招生(英国威尔士汉学院官网)

今天,距离“2017年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报名结束仅剩18天。在报名者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的优秀中青年教育工作者,更不乏一些退休多年的老一辈,他们在不辞劳苦地为教育事业发展创新鼓呼不辍。南阳师范学院74岁的聂振弢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办一所以国学为根基的大学,是聂振弢的一个“中国梦”。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奔波在办大学的道路上。亲人们心疼他年事已高,办学之路又艰辛坎坷,都劝他别逞“堂吉诃德”之勇。面对亲人的劝阻,他初心不改,继续前行。

聂振弢认为,在中国走向强大的今天,应该有足够的大学让我们的孩子“有教无类”,都能上大学,接受“成才教育”。特别是中原人口大省河南、人口大市南阳,更是如此,应该动员民众力量在这里多办大学,引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数十年义务讲学3000场

“他昨天下午出去讲课,主办方有车来接,他坚持自己坐出租车前往,不想给人添麻烦,他还调侃这是为了节能减排。”2017年9月的一个上午,聂振弢教授的妻子对记者说。

(2017年8月,聂振弢赴英国讲学,学生恋恋不舍送别)

聂振弢自不惑之岁至年逾古稀,受团中央、教育部和各地邀请,在国内外义务讲学3000来场。三十多年来,由聂振弢召集、在南阳举行的诸如“首届汉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董作宾百年诞辰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宋学全国学术研讨会”“陈伯元先生文字、音韵训诂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有一二十次,邀请近百位著名学者来南阳讲学。此间,聂振弢结交了一大批经学、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界名家。2012年,中国台湾地区的陈新雄教授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托付聂振弢带回大陆,在南阳未来创办的大学校园里安葬,并嘱咐陈门弟子全身心帮助聂振弢创办大学,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家国情怀以及对聂老师的高度信赖令人感动不已。

2017年4月,由他发起的“首届国学(汉学)教育国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南阳师范学院举行,与会学者发言中称道聂老师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人格魅力与幽默风趣的讲课艺术,让人十分钦佩。

2004年至2005年,聂振弢受聘为韩国京畿大学客座教授赴韩国讲学一年,回国时有两百多韩国学生追随而来,到南阳留学。此后,他经常应邀赴韩国短期讲学,2014年被南首尔大学授予“韩国国际学术交流大使”荣誉称号;2017年被威尔士大学汉学院聘为特聘教授;2015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多元文化融合论坛”作题为《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的演讲时,台下掌声雷动。

1000多亩大学园区开启办学之梦

2011年,聂振弢在南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南阳市城北潦河坡镇开工筹建以传统语言学与传统文化为主打课程的“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并计划以南阳历代名人命名接续创办百里奚行政学院、范蠡商学院、张释之法学院、张衡科学院、张仲景医学院、冯友兰哲学院、董作宾文字学院、杨廷宝建筑学院、徐旭生史学院、郭宝钧考古学院、丁声树语言学院、陈凤桐农学院等,最终办一所综合性大学。聂振弢说:“我希望能够为南阳、为中原河南、为国家民族、为子孙后代做件事儿来。”

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支持,无偿提供千亩大学园区,立项建校。2011年底,在这块山水灵秀之地盖起了两万平方米的校舍。按当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五百人规模,生均十平方的建筑面积要求,已达到了办学标准。但2012年上报审批时,“门槛”又提高了,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办高等学校要达到三千人的规模,六万平方建筑面积,聂振弢一时未能筹集足够资金,建校一事暂时搁置。如今六年过去了,办大学的梦想在聂振弢的心里并未曾熄灭,他期待有公信力、有充裕资金的企业能给予其硬件支持,同时也诚挚邀请那些有识之士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共襄盛举。

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扎根

在各类国际文化交流互动中,聂振弢深切感到:“当今国际汉学热的兴起,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潮流。”在聂振弢看来,为顺应此潮流做好历史性准备,当务之急是培养三类人才:一是面向大、中、小学校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尽快解决广大语文老师人文学养不深、修身短板的问题,从语言、文字、音律、乐教等经典教育素质的培养起步,及早实现教师队伍新陈代谢,为传承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奠定教育阵地基础;二是面向全社会培养优秀社会文化教育师资,尽快解决当前传统文化社会教育师资良莠不齐,国学传播活动乱花迷眼的问题,以更好地传播并带动各社会阶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好社会主义中国的接班力量;三是面向全世界汉学合作大学包括全部孔子学院、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国际文化教育使者,尽快解决孔子学院教师“一口流利的外语、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就是缺乏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功底,不能胜任传承发展工程教育使命的要求的问题,培育出为中华文化实现民族性向国际信仰性转化建树支撑力量。

办大学的四个“准备”

怀着对培养“三类人才”的殷切期待,聂振弢一直马不停蹄,到处奔波,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广泛联络沟通,凝聚社会人财物力资源,致力于创办国学(汉学)院,重点做了四方面准备工作——方家大师准备、学术基础准备、硬件基础准备、国际合作准备。

聂振弢介绍,他以十数位“知行合一”的有扎实学识、修养深厚的大师等首席、终身教授为核心资源,团结集聚海峡两岸多所人文类大学的专家学者为基础团队,担当国学(汉学)院创办第一个十年的教育教学任务。聂振弢说:“就联络组织的专家教授资源来讲,这是极其珍贵的资源。这批人大多是耄耋之年的‘国宝’,如抓不住这十几年的时机,失去这一批‘国宝’,将是国家民族文化教育难以补救的损失。要知道方家大师的培养都需要30年,50年,70年,甚至百年的时间啊!”

十多年来,就弘扬国学汉学等专业,聂振弢积极呼吁并牵头组织了多场语言学、韵律学、训诂学、国医典、国药典、文化教育比较、文化传承与综合创新类主题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理论研讨活动、论坛,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为国学(汉学)院筹营造了学术氛围,积累了社会条件。

在硬件基础方面,聂振弢吸纳社会资金自筹,目前已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面积20000多平方米,可容纳千余名师生学习生活。另外,聂振弢还积极争取千余亩教育储备用地,供大学后期建设征用。

聂振弢说:“基于世界趋势和国际惯例,国学(汉学)院未来将定位于国际交流合作办学,首批将与英国威尔士大学、韩国京畿大学联合创办汉学院,开展本、硕、博连读。目前英国方面已具备现实对接条件。线上教育板块,还将承担国家精准教育扶贫、国培师资计划项目任务,同时与国家汉办联合建设大数据中心,面向全球数百家孔子学院输送系统化的国学(汉学)教育教学资源。国内发展定位上,坚持以一流师资、一流条件启动,采取以学分制为主、招录制为辅的新型招生制度,与国际院校招录体制无缝对接。”

聂振弢自幼受到出身于一门三进士之家的外祖母熏染教导,有深厚的国学根基,一直主讲《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他自称是启功大师的墙外弟子,与著名书法家秦永龙教授是十分亲密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写得一手好字,很多人慕名而来请他“赐字”,聂振弢有求必应。据聂振弢的一位挚友介绍,有一次聂振弢在外地讲学,向他求字的人很多,他一一答应。一直到凌晨两点多写完最后一幅字才休息。他说,能为别人做点事情多好,这正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好机会呀。

聂振弢说,“鞠躬尽瘁” “先忧后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精神,这是他的“心铭”。办起一所大学,他将鞠躬尽瘁,不死不已!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