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思考报告(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观后感)

今日本报邀请各领域专家为大学生们量身订制,推荐精品书籍——

荐书:从《我的二本学生》开始

本报记者 白玉兰 文/摄

2016年,因发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而广受关注的作家黄灯,于2020年8月又出新作《我的二本学生》。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黄灯的教学札记,书中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有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

这位曾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出版《大地上的亲人》的学者,再写《我的二本学生》,一样心有万千温度。“看见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命运”……黄灯在书中的序言中说“看见他们”。“作者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大学老师,整本书不乏师生之间发自内心的对话,这是本书呈现的最大特点,也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可能是同为大学教师,田恩铭对黄灯这部作品的解读视角很独特。

元旦前,寒假将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公众号发出一篇《院长寄语》。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田恩铭用一套书单温暖了学子的归程。

“2020年,疫情肆虐,同学们在匆匆忙忙中完成学业,踏上回家的路,就此迎来一个相对漫长的假期。大家一定要读书啊!阅读改变生活,阅读带来思想,阅读丰富人生。惟有沉潜在诗、史、思的世界里,才会认准脚下的路,才会让生命从纸上落实到路上,路上的风景才会更加绚烂。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正是读书天,用知性的目光与2021相逢……”

书单中就有这本《我的二本学生》。田恩铭说:“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学院的全体学生和全体老师!”“希望大家认真品读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用心体会师生深入心灵的交流……”

1:与黄灯有相似职业经历与成长轨迹的包晰莹推荐《我的二本学生》

包晰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师。包晰莹与黄灯有着相似的职业经历与成长轨迹,由此她特别推荐《我的二本学生》,并以较为特别的一段话,来表达师与生之间的温暖与情感。

推荐书目:《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

推荐语: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在北方的隆冬时节细读黄灯老师《我的二本学生》一书,诧异于这世界上竟会有如此巧合,我的职业经历与成长轨迹与黄灯老师在书中所写简直如出一辙:高校教师、班主任、《大学语文》《中国当代文学史》,职业身份与任教课程的高度贴合,让我仿佛在平行宇宙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看到黄老师提到学生们私下建了两个班群,我不仅哑然失笑,他们心门紧闭,且把老师视为异己;“每次拿到教材,感觉就是将一个成人拼命地塞进一套童装”,那种作茧自缚的窒息感让人心生恐惧……面对着“玻璃天花板”,老师们也在前赴后继地突围,试图在缝隙里寻找星光,从而把自己和学生都照亮。“正视自己的生活经验,直面自己,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打通,让年轻人更有力量”,黄老师的不懈努力让人动容……

《我的二本学生》不仅涉及教学日常,更在探讨中国转型期青年群体尤其是普通青年群体的命运和可能,它打开和呈现了一个群体隐匿的生命境况,是有关年轻个体的生命史和心灵史。

摘录一段书中原文:“中学时期的老师、家长,总认为通过各种手段,将孩子送到大学就万事大吉,但中学教育的后果,大学老师才有更直接的感知。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默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如果让我表述对《我的二本学生》一书的观感,我想,大概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吧。总觉得这句诗有种难以言说的韵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钟声能莫名让人收获一种安稳与共情。那遥远的钟声仿佛有一种招引的魔力,牵引着你不断摇桨向前。相信《我的二本学生》不止是黄老师的私藏,更多老师及学生将藉此收获给养,哪怕总有凋零,不忘曾经盛放……

2:艺术学院伊善斌教授推荐《聆听音乐》

伊善斌: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音乐与舞蹈党支部书记。艺术学理论硕士生导师,音乐与舞蹈学科方向带头人。研究方向:音乐学与区域音乐研究、艺术学史论。同时兼有中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等社会职务。

推荐书目:《聆听音乐》;作者:克雷格·莱特

推荐语:“聆听音乐”不仅是书名,其含义还在于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使他们被音乐的表现力所征服。

大部分音乐欣赏类教科书把音乐看作一部音乐史,而不把它看作通过聆听而与之神交的一种机会。学生被要求学习一些音乐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什么是主和弦)和一些特定的史实(如贝多芬写了多少首交响曲),并不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投入个人情感,学生聆听的过程是被动的。

《聆听音乐》这部作品则完全不同。读者会发现,通过书中的各种手段及方式,可以使得学生与作曲家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以此来分享作曲家对这个世界的感观。阅读本书之后,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音乐厅里,都会发现自己能以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聆听和感受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的腰封上有这样的注明:耶鲁大学公开课教材,全美百余所院校采用,风靡全球,广受好评的音乐入门读物。作者克雷格·莱特,1966年在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获得音乐学士学位,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他在肯塔基大学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并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任教于耶鲁大学,目前是那里的音乐教授。在耶鲁,“聆听音乐”是特别受欢迎的、莱特教授开设了30多年的音乐欣赏课程,也是“耶鲁公开课”的一部分。

目前莱特教授正在写作一部专著《莫扎特的大脑:探索天才的本质》。

3:本土作家王天臣推荐《生命册》

王天臣:网名:王子天华,法学硕士,教授级高级经济师。著有散文、随笔集《念想》,萧红研究专著《念想·萧红》。

推荐书目:《生命册》;作者:李佩甫

推荐语:《生命册》是河南作家李佩甫201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精雕细刻之作,是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

我是大约在三四年前读的这部书,读得非常投入,感觉非常喜欢,至今念念不忘。这是一部乡土作品,通过回忆,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乡村质朴又落后的文化,及城乡差异与现实的碰撞,抒写了时代巨变与土地变迁中,人物精神产生的裂变。

在中国,作为一名大学生,需要了解农村,因为那是我们的根。中国经典现代文学很多都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变化中塑造人物命运的。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是这样的作品,《生命册》也是这样的作品,应该说离我们更近,对照的印记更深。现在的大学生都喜欢漂泊,如果你深知城乡二元变化的历史,深知我们的根在哪里,你的“漂泊”会更稳。

4:高校社会学教师李兴军推荐《风险社会》

李兴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躬耕于社会治理领域,闲静寡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若兴之所至,偶作文章自乐。

推荐书目:《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作者:乌尔里希·贝克

推荐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或许都有一个隐秘的梦想:尽情沐浴现代性的和煦春风,享受现代性的美味果实。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期而至,让人们瞬时陷入疑惑:自诩为可以征服世界的现代性,为何难以降服在显微镜下才可视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的肆意妄为是否隐喻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日渐浮现?

作为躬耕于社会治理这片土地的耕耘者,迫切渴望获得新的观念与理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书中,贝克对被我们热情拥戴的“现代性”,进行了丝丝入扣的观察、解剖、批判与重塑。现代性之路荆棘丛生。人们渴望在现代性中获得幸福,蓦然回首,却发现正走在风险丛生的路上。风险从幕后走向前台,在此情境下,社会运行的驱动力由“我饿”转变为“我怕”,共同的焦虑取代了共同的需求。那么,身处文明火山的危险之巅,如何才能安然无恙呢?不要担心!贝克为人们指了一条明路:提升风险的感知、承受以及应对能力,尤其是风险感知。

赞誉与批评总是结伴而行。一些人认为,贝克的描述与预测有杞人忧天之嫌。然而,就在此书出版的1986年4月,乌克兰境内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普里皮亚季城也因此被废。古人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风险社会》之所以享誉世界,其原因或许是贝克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险社会”“自反性现代化”等时髦又富有解释力的概念,但更合理的缘由是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贝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情怀,体悟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澄明之境。这既为人们认知变幻莫测的现代性社会开启了一扇天窗,也为人类历史通往新的现代性之路点燃了一盏明灯。

5:哲学博士叶子犀推荐《中国智慧》

叶子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哲学博士研究生,美育教研室主任。大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写作学会会员。

推荐书目:《中国智慧》;作者:易中天

推荐语:《中国智慧》以《周易》为中国人智慧的源头和切入点,道说中国智慧的发展形态。书中内容横亘中华几千年文明,生动描摹了中华民族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为我们从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哲学等各个角度品茗中华经典、启迪人性智慧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部书文笔优美、逻辑清晰、情节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用高度凝练的笔触,将最具中国智慧特征的“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和盘托出。它无愧为走进中华文明、感悟中国智慧的入门佳作。

6:张大海的荐书单:从“文学作品”到“关于爱情”

张大海: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庆市全民阅读首批主讲师。

荐书语:为大家推荐的这套书单,与当前“疫情”有关联,涉及“文学作品”、“思考与讨论”以及“历史部分”。推荐文学类,是因为文学关涉人的心灵,也关涉最普通人的人生,相较学术书籍,在阅读体验上也容易让大家接近。而且就人类的历史来说,一切的事件性记忆,只有进入到文艺的层面,才更有可能成为泽被后世的精神产品。就病毒的生物学意义来说,瘟疫是不可能绝对杜绝的,但人类的智慧与爱,却总有着耀人的光芒。文学就是要让我们相信这些。推荐的“思考与讨论”类,是希望读者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伦理。相对纷繁的世界,这些更基础的讨论,有助于读者去分辨人类在面临困境时,所应思考的方向。

文学作品

书目:《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书目:《瓦尔登湖(全注疏本)》;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思考与讨论

书目:《正义论》;作者:约翰·罗尔斯。

书目:《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精神》;作者:薛桂波。

历史部分

书目:《瘟疫与人》;作者:威廉·H.麦克尼尔。

书目:《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书目:《医学史》(三册);作者:斯蒂廖尼。

此外,张大海还为大学生们推荐了“关于爱情”的一部作品,由李银河、王小波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他的推荐语是:人之所以文明,不止在于人是文明的创造者,还在于人是情感的表达者。青年人正处于情感的表达期,对爱情的理解当然也是一种必备的人格修为。从王小波与李银河之间的情书中,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在两性之爱中,即要有包容,也要有忍耐,还要有唯一。这或许是青年人在知识和学历进阶外,还要掌握的一种人格教育。成长固然带来智慧,但唯有情感才会让人幸福。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