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嘉曼哈顿音乐学院(陈禹嘉 声乐)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得见、看得清”是我们平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其实这对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好的视力是通往好的教育和就业,改善生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门户。

然而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有25亿人都处于视力不良和无法获得视力检测和一副眼镜的境况之中。

在香港,有这样一个人,看到了由于视力引起的不平等问题,并把它当作是自己的终身事业,希望通过科技和模式的创新,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视力矫正。

领航名人馆

陈禹嘉

198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2003年,成立 陈一心家族慈善基金

2005年,联合创办Adlens可变

度数镜片技术公司

2006年,联合创办“书伴我行香港”

慈善机构

2011年,成立Vision for a Nation

慈善机构

2016年,发起“看见” 运动

1

勇于承担风险的家族精神

陈禹嘉出身于商人家庭,他的祖辈陈兆民和父辈陈一心,都是成功的生意人。从江苏省启东市到香港,再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生意场上的成功,让陈家更加感恩自己的经历,不忘反哺社会和家乡,投身慈善业。

陈禹嘉从小就深受父辈情怀的感染。而陈家的家族传统是创业者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陈禹嘉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的父亲一直给予他试错的自由。

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求学期间,不顾父亲反对放弃了商学院的学位投身餐饮业,“结果那家餐馆失败得一塌糊涂。但是我父亲没有斥责我,他只是说要学到教训。我很高兴你在还年轻的时候失败了,下次就你会对承担风险有更好的判断。”

陈禹嘉从经商的路上转到慈善的跑道上,把传统慈善转成风险慈善,从视力矫正到儿童阅读领域,他希望用专业走得更深,用创新走得更远。

2

Adlens视力矫正

一副眼镜满足多个用眼场景

作为家族第三代商人和慈善经营者,他是如何进入视力矫正领域的慈善事业呢?

这份兴趣,也起源于他自身的近视情况。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佩戴眼镜,让陈禹嘉深知近视需要不断更换眼镜的不便。而在2004年,当他偶然得知由约舒华·席尔瓦(Josh Silver)教授发明的Adlens可变度数镜片技术时,他不仅自己想用这份便利,更在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未来。

“这项技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需要不断变换眼镜,无疑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成本。而对于视力矫正提供者和眼镜品牌来说,同样也面临着分销成本高、分销和运输渠道不完善的问题。所以一个能应付不同场景需求、能相对长期使用、并符合发展中国家可接受价格的视力矫正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Adlens就是一副这样的眼镜。

陈禹嘉向我介绍,任何人到了45岁之后,有99%的机会都需要佩戴老花镜。而在看计算机、看书、看手机、工作、开车等不同生活场景种,对于视力聚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身边的人,在近视、远视的多副眼镜中不厌其烦地转换使用。

但有了Adlens,当你面临视力不良问题时,不管是近视眼或是老花眼,这副可眼镜可以通过旋转拨盘,将镜片度数进行调整,从而能覆盖八成视力不良患者的用眼需求。

用一副眼镜,可以满足多个用眼场景。

3

VFAN在卢旺达探索模式

用3天的培训代替4年的培训

陈禹嘉希望帮助全世界有需要的人看见、看清。

他创办了Vision for a Nation(VFAN),希望通过这个慈善组织去支持发展中国家解决跟眼睛相关的问题。

鲜为人知的是,Vision for a Nation诞生于陈禹嘉的挫败中。虽然有了好的技术,开始时他却在融资和推广产品上四处碰壁。于是陈禹嘉决定要从一个单一的发展中国家着手,专注于解决它的问题。

这个国家是卢旺达。VFAN得到了卢旺达卫生部的支持,建立了一套可行的医疗方案,改变了之前由于看传统专业眼科医生成本高、眼科医生培养时间长和难等,而造成的一医难求局面,转而用3天专业培训,赋能上千名眼科护士。

3天的培训靠谱吗?3天的培训当然不能替代4年的积累。但3天能达成的效果是,“患者来找这些护士,经过10分钟的检查,这些护士就能判断,这是过敏问题,通过眼药水能缓解;或者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眼疾,护士处理不了就转介到专科医生那里;又或者这个患者只需要一副眼镜,那就只要1.5美元,他们就能获得足够用的视力。”

就这样,VFAN在全卢旺达502个卫生中心,高效快速地训练了2700多位护士,而这些护士还会下到15000个乡村中去,把这套视力检查方案带到卢旺达的每个角落。同时,他们在卢旺达所有的护士学校都推行了这套护士培训方案,让每个从护士学校毕业的新护士,都懂得怎么做这个筛查,让项目可持续发展。

陈禹嘉认为“我们的目标是实用,让人们拥有足够用的视力。”

Vision for a Nation,首先在资源、技术都相对匮乏的卢旺达,探索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来为卢旺达人民提供视力矫正服务。“现在每一个卢旺达人都能有机会接受这个筛查。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卢旺达是第一个做到这件事的”,陈禹嘉骄傲得说。

这帮助了1200万人卢旺达人打破认知壁垒,帮助他们了解好的视力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这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都有提升作用。

4

“看见”运动

成功模式在非洲和全球推行

陈禹嘉历经五年,在卢旺达成功展示了一个不需要很多资源就能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方案。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认可了这套方案,并推荐在非洲范围内这样训练护士。

我想,这就像我在哈佛商学院最喜欢的教授克里斯坦森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经典颠覆性创新理论里所说的,先挑一个无人关注的市场作为起步点,这个市场的消费者要求没那么高,可以容许试错和逐步调试产品,在改进产品之后,再搬这个模式到其它地方。

所以陈禹嘉又发起了“看见”(Clearly)这个全球性的运动,目的要让个人和政府都认识到,视力这个困扰25亿人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其中九成的人,需要的只是一副眼镜。

“我们一向认为视力问题是个健康问题,但其实这是个社会问题。”视力直接影响生产力。陈禹嘉从源头上花了很多时间、金钱和资源去做各种研究,希望向大家展示视力低下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视力矫正对个人、企业和国家都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他们在印度茶园中通过实验发现,配备了眼镜的茶农,相比较那些有视力问题但没有眼镜的茶农,平均工作产出提升了22%,相当于一周多干了一天活。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而“看见”运动试图展示,好的视力是串起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根金线。

有了这个研究结果,陈禹嘉试图让更多的大企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有雇员的跨国企业知道,好的视力可以提升生产力。这对企业来说是好事,因为员工有好的视力,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好事,因为视力好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这是毫不费力的双赢。”

陈禹嘉认为做慈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人们对现有问题的认知。从人类健康领域来看,视力低下问题优先级较低,比这更严重和迫切的问题数不胜数。但他改变了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营造了一种多赢的局面。对于公司来说,视力影响着工作安全、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因此对公司提升品牌知名度、员工满意度都有帮助,所以私营企业愿意加入到他改善视力的项目中。对于NGO来说,这就是一个窗口,可以帮助达成教育和就业的目标,改善生活质量,也是改变人们未来命运的重要一点。而且它和当今国际组织倡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符合的,所以NGO和政府也愿意投入资源。

陈禹嘉的目标,是让全世界所有人都看见看清,让每个需要戴眼镜的人都能获得视力矫正。他投身视力矫正事业已经14年,他笑说自己开始做的时候,头发还是乌黑的,而现在已经花白了。

5

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

建立儿童愿意去的图书馆

陈家从父辈开始就关注儿童阅读问题。作为接班人,陈禹嘉自然也坚持传承了父亲的理念,于2003年成立了陈一心家族慈善基金会,重点支持儿童阅读领域的项目。

陈禹嘉在一次回家乡的过程中,发现基金会捐赠的小学虽然有名义上的图书馆,但锁着门,实际上并无人使用。他当下就决定要通过捐五百本书改变这个局面,捐什么书好呢?

“我们的要求是,学生、家长和老师要来共同挑选这些书。当书送来的时候,有好多小朋友在外面排起队要来借书。”

这个项目后来变成了“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Stone Soup Happy Reading Alliance),现在在合肥有26所小学实施。从书籍拓展到读书文化、幼儿识字、持续默读等,陈禹嘉坦诚自己一路走来也有很多成长。他立志要让儿童读适合的书,用适合的方式读书,以提升对于阅读的热爱和阅读效果。

6

书伴我行香港&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从“有书读”到“怎么读”、“有好书读”

孩子们“有书读”并没有让陈禹嘉止步。

陈禹嘉在加州发现了“书伴我行”(Bring me a book)项目,并决定首先在国际化都市香港引进这个项目。“书伴我行香港”通过启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让他们知道读书给孩子听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寻找合适的书、如何读书给孩子听。

“我们的基金会做了所有调研,并给这个项目提供启动资金,但是我们每年会减少两成的投入”。陈禹嘉认为经营慈善和经营商业一样,如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说明它就不应该存在。

“有时候你在运作一个非营利项目的时候,你得考虑盈利的事”。它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向市场推销,被市场接受,这样捐赠者们才会觉得付出有所回报,才会继续捐赠。

如今,“书伴我行香港”已经运作了13年了,自力更生、独立运作7年了。

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陈禹嘉和妻子又发现,中文儿童读物和英语儿童读物相比“选择少,也没那么有趣”。很多出版商为了降低出版的投资风险,会把国外一些获奖的书籍翻译后引进国内,但翻译书籍的语境和文化传统,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儿童阅读。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

陈禹嘉资助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专门用来奖励原创的中文图画书的奖项,有的还被翻译成其它语言,在国外出版,传播了中国文化。

7

用商业思维做慈善

让慈善走得更远

陈禹嘉从商界跨入慈善界,意识到做商业和慈善有不同的地方。

“在商业上,你取得一个成功的公式后,你就守住它,不让别人知道,然后套用这个公式就可以不断攫取利润。但是慈善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秘诀,你就需要分享出去,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怎么做”。“公有化成功,私有化风险”,是陈家做慈善推崇的理念。

而他又看到,做慈善和商业又有相似之处。陈禹嘉善于用商业的头脑在做慈善,把企业运作的思维、看问题的不同维度引入慈善事业。

陈禹嘉认为,如果慈善仅仅是给予金钱上的资助,那就只不过是一次性的行为,而他主张要身体力行地去厘清症结所在,从机制上去解决问题。他说,在企业运营中,最重要是要做好尽职调查,充分了解一个领域,拥有这个领域丰富的知识,才有可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并解决好问题,在慈善界也是如此。

第二,在私营企业中,用经济手段去改变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做慈善也是,要用经济的手段,去改变激励机制,让大家有更多动力去创新。

他觉得慈善不应该是一个不停捐钱的过程,那将是一个无底黑洞,是不可持续的。他选择在一个想法最初最困难得时候去扶持它们,但强调项目的发展一定要经过市场检验、拥有良好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等到他们成长到足够强大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继续往前走。

他相信,这种模式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能让慈善真正被传承、被经营和被发扬光大。

留言说说:

你如何看待视力对生活的影响呢?

编辑:陈炷晰、撕纸小妹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