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非遗传承情深重,传承文化焕新彩”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音乐学院“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丰采”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济南市历下区和淄博市博山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2日至7月6日,实践队先后到达济南市历下区山东省文化馆、趵突泉非遗文化馆、淄博市博山区陶瓷琉璃艺术中心、陶瓷琉璃体验馆及两地周边村落开展社会调研,过程中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交流学习,了解与掌握当代山东省内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和社会效益,了解其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起到的巨大带动力量。
“齐风鲁韵——滋养心灵,将历史延续”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山东省文化馆,队员们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调研。队员们通过解说员的解读和文字资料学习了馆内来自山东各地的非遗文化。
当日,恰逢临沂市莒南县在此举办非遗保护成果展,队员们有幸对临沂市莒南县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了解。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富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而莒南是临沂这一片革命老区中的一颗明珠,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是传承人创作灵感的源泉,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人们创作了大量红色题材作品。展览展示了众多非遗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主。
随后,实践队来到趵突泉非遗文化馆。趵突泉是济南市的景区代表之一,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创新手办放入其中,以山东独具特色民俗项目为依托,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项目,推动济南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强化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齐风鲁韵——启迪良知,使文化延续”
第二站,实践队到达淄博市,考察参观了博山琉璃艺术中心、博山琉璃博物馆及部分国家级古村落。淄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开始活动。
同学们从讲解员口中了解到,博山陶瓷历史悠久,境内陶瓷原料、燃料资源丰富,据考古研究论证,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博山的先民们便已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通过参观博山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品、手工制作陶器、剪纸艺术等手工作品,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博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规律出发,制定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将博山陶瓷文化遗产科学地保护起来,并结合当代时代潮流,发展旅游参观。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陶器等方式不仅让游客了解博山瓷器文化也体验了制作陶器的方法与乐趣,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山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紧接着,实践队前往国家级古村落张李村进行实践调研。作为一处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张李村自然不乏传统文化习俗的留存。在村子里的妇女孩童中,传统的剪纸文化不断传承。在村中流传的剪纸作品,除了传统的龙、凤、鱼、马、兔等传统动物形象,各种梅、兰、竹、菊等植物花卉形象更是比比皆是。
非遗与旅游的发展依赖于天然的契机,我们应在多渠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结合旅游参观等新型发展方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千年夙愿今圆梦,乡村振兴谱新篇”
通过几日的实践调研,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保护和宣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深刻认识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调研,队员们认为非遗保护工作大有可为,各地可以从中小学入手,学习简单的非遗手工艺品制作,了解初级手工艺制作;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走进大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学生视野;最后,通过文创产品、建设文化街等方式,在古村落周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让手艺走出乡村,走进大众视野。
就发掘非遗的经济价值而言,可以学习已有的“非遗工坊+传承人”“非遗工坊+合作社”“非遗工坊+企业”等三种模式,实现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