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大学艺术史(雅典大学画)

中国明代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有何关联?

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上海当代艺术馆与意大利特莱加尼百科全书学院联合组织的“中意人文艺术对话”于12月开启,第一场对话的主题为“从传统到创新——当代艺术及其多元化表现”,对话围绕《兰亭修禊图》和《雅典学院》展开,艺术史、美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评论人、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参与探讨。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孙文倩主持论坛。

《兰亭修禊图》(卷)绘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当时73岁的文徵明以青绿山水技法反映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水榭上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三人正在评点已写毕的诗文。林木荫翳,丛竹泛翠,春色浓得醉人。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于1510至1511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为题材,以极为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的思想,打破时空界限,把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会聚一堂,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类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赞扬,反映的是古典时期学派林立、相互切磋的景象。

拉斐尔,《雅典学院》

两件几乎创作于同一时代的绘画作品,在立意、内容、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新时代的创新上都有很多令人惊奇的异同点。

对话以这两幅作品为切入口,从跨文化角度重新梳理与对比。通过解析先贤思想对后世文化与社会的影响、分析两位艺术大家的艺术成就以及后世对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并用考古的方式还原当时古代先贤们乐于汇聚于此的原因,将彼时彼刻思想争锋的殿堂场景还原于当下。

意大利视觉艺术家Gian Maria Tosatti从自身的艺术工作经验出发,分析了自1990年开始,意大利艺术发展的现状。他提到,从米开朗基罗至今,意大利艺术家一直以多元化发展的面貌出现,这种多元化发展对于当下同样重要。在探寻过程中,需要将意大利文化面向世界。中意论坛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世界的当代艺术相互了解。

作家韩博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两幅作品所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共性与差异。两幅作品出于同时代的东西方文明,都展现了知识分子集会的场面。所不同的是,《兰亭修禊图》体现了外儒内法实乃道的中式传统思想,而《雅典学院》体现了古希腊以来世界知识的场景;兰亭雅集是为迎合文人雅兴与政治需求而形成的文人集会,雅典学院的诉求是为探索洞穴之外的太阳。并由此引出了东西方不同的知识模型对于知识分子的塑造。中国的知识模型以老庄思想为基本结构,以“道可道,非常道”为核心,追求“无用之用”的人文情操与人生境界。而西方知识模式体现着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为核心的追问式“真理”探究,即使到最后看到两个“真理”如何相互否定,回到“无知”。

《兰亭修禊图》(局部)

韩博还介绍了绘画中的各个主要人物与人物状态,以《兰亭修禊图》中的王羲之、文徽明,《雅典学院》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芝诺、琐罗亚斯德、阿维罗伊、阿基米德、托勒密、拉斐尔为主要角色进行分析。最后,他以阿根廷女艺术家玛塔·米努欣(Marta Minujín)201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中的作品《书之帕特农神庙》为引,阐释当下的艺术创作如何与百年之前的两幅作品一样,去寻找世界当下的精神因子。

《雅典学院》(局部)

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Alessandra Troncone与大家分享了一些他在艺术史学上的研究。他介绍了那不勒斯美术学院的一个艺术项目,该项目位于那不勒斯的一个罗马帝国一世纪的考古遗迹上,除了做考古研究之外,学院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这里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从而体现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和谐共生的场景。

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Alessandra Troncone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从个人的艺术实践经历出发,讲述意大利文化与中国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他列举并讲解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意大利艺术家,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意大利现代主义艺术家莫兰迪、雷纳托·古图索、卢齐欧·封塔纳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平静中的张力和现代主义艺术的新奇创作角度曾带给他深深的震撼。

莫兰迪,静物画,布面油画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孙文倩认为,这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我们不仅要关注过去,更要致力于未来的发展。对于历史,我们要用当代的语境重现辉煌。历史并不止步于历史,在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灵感的过程中,也赋予了古典文明新意与生命。”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不停止探索,并且需要上海当代艺术馆和意大利特莱加尼百科全书学院这样有价值的机构展开深入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文化的界限,通过交流与传播,加深彼此的了解。希望在未来,通过“中意人文艺术对话”,中意两国艺术家、学者们可以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交流,从而在两国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指引未来艺术的桥梁。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