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学院影视配乐(美国音乐学院影视配乐专业排名)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您讨论转发,继续关注每日优质内容~

文/查尔菲的笔记

编辑/查尔菲的笔记

研究现状通过在 CNKI(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RIC 等数据库以“电子音乐”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共出现结果 4991 条。

以“电子音乐 and 电影配乐”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出现结果 107 条,以“电子音乐 and 好莱坞电影配乐”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出现结果 45条。

搜索出来的文献主要是针对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元素运用、配乐风格进行分析,以具体某部电影为例,结合谱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几乎没有。

经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与分析,笔者将它们总结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子音乐概念的相关研究关于电子音乐的概念。

国内较成规模的研究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小夫教授在 2002年第四期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发表的《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

文章将电子音乐划分出三个层面:“一是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卫性特征的“专业化”电子音乐;二是具有商业性、实用性和流行性特征的“社会化”电子音乐。

三是具有娱乐性、普及性和多样性特征的“家庭化”电子音乐。而在国外,业界较为认可的概念界定是 1948 年由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提出的,他创作的《地铁练习曲》为我们开启了电子音乐的大门。

这里所指的电子音乐是运用电子乐器来进行演奏,或是对乐器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人声的拾音进行采样合成并通过计算机数字音频处理创作出来的。

配乐和画面结合的方法有许许多多,形式也千姿百态,好莱坞电影音乐带给我们的是视听统一的综合性,电影音乐通过录音技术与影片故事情节融为一体。

观众跟随画面的播放有所感知,配乐与对白、旁白、音效的完美结合,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影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

从美学意义上说,这是好莱坞电影艺术最具特性的方面。两部好莱坞电影作品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在相关数据库内搜索“电影配乐 and 加勒比海盗 3”。

“电影配乐 and 哈利波特与密室”,发现相关期刊和文献寥寥无几,文章的论点也都是集中于对电影音乐作品的传媒方向理论研究。

或是针对影片剧情、人物情绪与音乐主题的关系的讨论,几乎没有文章针对配乐的时间节点应用了怎样的电子音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所以从这一点看来,笔者的研究方向尚且存在很大空间。

第二个阶段迎来了真正的电子音乐时代——20 世纪 40 年代末,以法国巴黎的电子音乐为代表。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进步和推动,音乐家们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具象音乐”。由法国电子工程师皮埃尔创作的《地铁进行曲》把具体的声音录在磁带录音机上。

经过“循环”“倒放”和“速度变化”处理后呈现出音乐作品,突破了传统音乐必须以乐器作为媒介演绎乐曲的表现形式,在听觉和视觉上展示了全新的模式。

改变了之前萌芽时期靠演奏来展现作品的传统方式。由于条件限制,这一时期的音乐拾音方式还不够成熟,大都是选取自然中的音色。

通过留声机进行重放、加工,手法相对陈旧、古板、单一,但将声音留存在磁带里,不使用曾经抽象的记谱模式,为后期电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德国的音乐家艾默特,他在德国科隆电台创建了电子音乐实验室。

这一时期的电子音乐作品采样之后通过电子设备对音色进行处理,再用录音带进行录制。

1956 年,施托克豪森演出了他的电子音乐作品《青年之歌》,将一个男童的高音人声与白噪声和正弦波等电子音色结合。

首次打破了法国具体音乐与科隆电子声学音乐两个学派之间的界限,该作品堪称电子音乐创作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录音带音乐的不断传播,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欧美许多国家。

还有亚洲的日本在内,都相继建立了电子音乐工作室,电子音乐进入了全面的发展时期。录音带时期的电子音乐更加注重对声音的后期合成和细节处理,因此比具体音乐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电影配乐概述电影配乐的概念界定电影配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专门为影片而创作、编配的音乐,是在电影作品中为了配合情节的起承转合、故事的发展情节而编配的主题音乐。

从而达到烘托氛围的作用。配乐的方式有很多种,人声、乐件、乐团、电子音乐等等。在笔者看来,经典的电影一定要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

而好的配乐一定是可以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辅助工具。与单纯的音乐创作不同,电影音乐要迎合影片人物的塑造和剧情发展,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关系。

不能够独立于电影画面而存在,必须要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电影配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

主题音乐作为贯穿剧情内容发展的重要角色,一般会在剧情中多次出现,从而达到渲染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烘托影片氛围的效果,它可以是一个短小动机、进行变形发展,也可以是一段旋律或一首乐曲。

主题音乐是整部电影的配乐核心,为了形成连续性,它在影片中出现的位置也相对灵活,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是具有哲学情怀的音乐。

第二种是与人物情感、性格、命运相关的音乐;第三种是具有象征符号作用的音乐;第四种是多主题交叉的音乐。

主题音乐一般都是围绕电影主题思想或是主要角色进行创作,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电影配乐在创作中拥有独特的艺术性与独立性,与电影画面配合时主要有以下四个作用。

第一种是阐述说明作用,用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场景,以相应的表现手段或独特的音响特征对其加以描绘。

说明性音乐的音画往往都是统一的,电影画面体现的情绪就是电影配乐想要表达的情绪,这一功能主要是用来渲染画面氛围,加强画面表现力,贯穿发展剧情内容。

体现剧中人物情感,明确电影主题。第二种是抒情作用,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升华人物情感、或是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

从而达到塑造人物性格的效果。也可以强化人物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唤起观众对人物的喜爱或厌恨。

带动观众情绪。抒情音乐是故事片音乐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音乐,与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紧密相连,这一作用在电影中通常发挥着独特的关键性作用。

第三种是刻画人物作用,体现人物内心矛盾,对剧情发展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渲染影片氛围,比如在逆境中出现气氛稍显轻松的音乐。

表现剧情即将出现曙光,延伸剧情的发展。第四种是渲染氛围作用:以特定的乐器音色或特殊的音乐风格来表现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强化电影基调,引导观众进入特定情境。

笔者将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发展大致归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场演奏阶段。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是在默片播放过程中。

由乐队或者钢琴手现场演奏,并不是记录在胶片上与电影同步的。这一方式导致的问题是,由于演奏的作品大多是现成的作品,并非是为电影专门创作。

所以有时配乐与电影情绪不能够完全吻合,略显生硬。第二个阶段是同期录音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终于使电影音乐进入到了“先期录音——后期混合”的模式,画面与声音能够有机的结合,1933 年出品的影片《金刚》,采用了主导动机的方式为影片进行配乐,被认为是好莱坞电影音乐黄金时期开始的标志。

自此之后,好莱坞电影音乐终于进入到可以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好莱坞电影音乐的黄金时期。

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到 50 年代初期,出现了早期的电影作曲家。他们通过观看影片的样片,根据电影发展进行创作,形成钢琴谱,再由配器师进行编配形成总谱。

经过 30 年代初期几年的摸索与发展,好莱坞音乐开始了蓬勃发展,这一阶段的电影配乐主要是采用交响乐,电子合成器刚刚被发明,因此也有一些作曲家偶尔会加入一些电子音色。

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之后,20 世纪 30 年代末,好莱坞电影音乐到达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很多经典的电影配乐,如《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等等。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发展由此进入了成熟时期。2.配乐分析《加勒比海盗 3:在世界的尽头》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奇幻历险影片。

是《加勒比海盗 2:聚魂棺》的一次延伸,杰克船长遭伊丽莎白致命一吻后被章鱼怪卷走,生死未卜。

因此在这部影片中主要讲述了对杰克的“死”感到哀伤内疚的伊丽莎白与弃船逃走的“黑珍珠号”残部以及威尔·特纳结成救援小队。

跟随解除不死魔咒后尚在人间的巴博萨船长来到传说中的“世界尽头”搭救杰克,而杰克船长死而复生,与新反派海盗王联手组成海盗联军,共同对付戴维·琼斯和东印度公司舰队。配乐分析。

02′28″——04′13″影片的开头,许多海盗或是与海盗有关的人都被残忍处死,因为卡特勒·贝克特得到了戴维·琼斯的心脏。

拥有了戴维·琼斯的心脏,就能够控制整个海洋。贝克特利用戴维·琼斯无情镇压海盗,海盗的命运悬于一线,为了保命,他们只得纷纷向贝克特投降。

配乐部分由一个持续的高频电子音色开始,配合影片画面中男童的纯粹人声,引出了男女声合唱,伴随着起伏的海浪,描绘了影片中凄凉悲壮的行刑场面。

30′35″——32′28″由一个高频弦乐音色引出不和谐管乐,逐步推进加强,不和谐音程和密集的节奏型扣人心弦,令人紧张震撼,船只坠入到瀑布无尽的黑暗中。

他们终于抵达了世界的尽头。32′47″——35′49″高频低频电子打击乐作为铺垫,伴随着杰克船长有节奏的呼吸声,被困在魔狱的男主角终于出现在影片中。

高频短促的弦乐配合低频电子音色和打击乐,许许多多个杰克船长在船上忙碌,场面十分滑稽,但是随着音乐的减弱,原来一切都只是杰克的幻想。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