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艺术学院(斯坦福艺术学院院长)

文|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教育,应让拥有创造力的人过上创造性的生活。”

——斯坦福第八任校长,Donald Kennedy

“不务正业”的斯坦福学生

新学期入开学了,Jimmy做的第一份作业,竟是思考人们如何吃面!

为此,他和几个同学先是在学校旁边找面馆,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到之后,他们在里面呆了好几个小时,观察顾客们吃面时,为什么会把汤溅出来,还采访了不少顾客……回到学校后,不断试验,他终于设计出了一个肥嘟嘟的碗——用它吃面,汤不容易溅出来。

Jimmy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他的同学们都在做类奇怪的作业。有的同学去了发廊,为美发师们设计模型,在剪落的头发着地前,把它们统统吸到一个地方,方便收拾;有的同学,和百事公司合作,分析其出品的有机食品包为什么营养健康、价格低廉,却少人问津……

这是孩子们的课外拓展吧?不,这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一般简称为d.school)正儿八经的课堂。

设计学院不应该是教艺术或建筑设计等专业技能的吗?一般的设计学院确实如此,但这里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这里是全球著名的d.school,它的名字更应该叫做“创新学院”。它并非如其名字一样是教设计,而是教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能设计一把椅子,更能设计一个城市!

少年商学院微信分享过系列全球创新教育案例,今天我们即深入剖析与众不同的斯坦福设计学院。很多孩子视斯坦福为未来的求知殿堂,甚至把斯坦福大学的校训——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德语,意为“自由之风永远吹拂”)视为自己的座右铭,d.school作为斯坦福的明星学院,值得每一位有志改变世界的孩子去了解。

设计学院不教设计

反让无数孩子青睐

d.school有多火?不少朋友可能对斯坦福商学院更了解,但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d.school早已超越商学院,成为斯坦福最受欢迎的学院。

说是“学院”,d.school其实只是一个研究中心性质的组织,不授予学位,也不附属于任何一个院系,只面向斯坦福学生开设课程,但每年报名的学生人数却超过学院所能接受人数的4倍!

一所不教设计技能的设计学院,凭什么获得那么多非设计专业的学生及其家庭的青睐?奥秘就在于d.school的看家法宝——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我们曾向大家深入介绍过“设计思维”,它发源于设计界,后被硅谷的创新企业借鉴,再后来,d.school把它归纳成了一套科学的创造力培养方法,迅速风靡全球高校乃至中小学。

一句话概括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它能引导孩子们把天马行空的创意,升级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哪怕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创造力的大人,也能借它重拾创新。

设计思维共有五个步骤,引导孩子以人的需求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真实问题:

同理心(Empathy):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

定义(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种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

头脑风暴(Ideate):打开脑洞,创意点子越多越好

原型制作(Phototype):把脑子中的想法动手制作出来

测试(Test):优化解决方案

以前面提到的,和百事公司合作的学生为例。当时,百事公司为低收入家庭设计了一款有机食品包,请来著名厨师作为配餐主厨,举办食品健康配方和食谱的交流活动,但食品包就是没人买,所以找来斯坦福的学生,请他们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

设计思维最重要的一步,是“同理心”。因此,学生们没有再大搞市场活动,而是进行反向思考——他们要先搞清楚顾客在什么情况下更愿意掏钱。

他们出发到了该市的几个商场,对顾客进行观察、调研、采访,最后发现,真正的问题不是“卖什么”而是“怎么卖”。原来,顾客购物时总是会有预算的,可有机食品包采取重量计价法,如“一斤苹果卖1.39美元”,顾客不能直观感受到自己会得到多少个苹果,就不会购买。

(d.school学生和百事公司合作)

他们据此不断推出新的方案,投入市场,接受反馈,返回修改,终于建立起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农产品专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水果蔬菜不再按重量定价,所有的商品都以1美元的价格捆绑出售,比如,1美元4个苹果或1美元一包蔬菜。

……

“这是一个让学生改变生活的工具,”d.school创办人、美国“设计思维”泰斗级人物、当年帮乔布斯设计出苹果第一款鼠标的David Kelley教授这么评价设计思维,“我们的重点,是让学生离开校园,观察并解决人们生活中的混乱的问题。”

(David Kelley)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是d.school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孩子有计划到这里参观,不妨多留意一下随处可见的口号:

“MAKE STANFORD WEIRD”(让斯坦福变得独特)。

“THE ONL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做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去做)。

“STAY FOCUSED & KEEP SHIPPING”(集中注意,保持前进)。

“NOTHING IS A MISTAKE. THERE IS NO WIN AND NO FAIL. THERE IS ONLY MAKE”(没有什么是错的。没有赢或输。只有制造。)

这些口号都在提醒孩子,光有创意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学习,心无旁骛,轻装上阵,不要患得患失。

因此,d.school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问题导向”。

一开始,问题的解决难度都比较小,比如帮顾客更好地吃拉面,通过一次次小成功,培养起学生们的“创造力自信”,即相信自己的创造力能够带来改变。

然后,一步步增加难度,比如帮美发师更好地收拾工作室的学生团队,几节课后,被要求优化器官捐赠的流程。

最后,勇于挑战自己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在10周内,设计一款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比如文章开头那个看人吃面的小K—— Akshay Kothari,最后设计出了一款新闻内容聚合软件Pulse,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50个iPhone应用。

有人说,“在d.school是学习如何改变世界的”,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学生Jane Chen设计了一款保温袋,可以帮早产儿预防因体温低而引发的疾病,价格不到25美金;

(Jane Chen的早产儿保温袋)

学生Ian Connolly、Jeff Yang为发展中国家的畸形足儿童设计了支架;

学生Alejandro Palandjoglou设计了名为AdaptAir的呼吸面罩,用以改进孟加拉农村地区医院里婴儿使用的呼吸设备……

孩子不缺创造力

缺的是创造力自信

在TED的演讲台上,斯坦福d.school创办人Kelley教授曾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小时候,有一天,我最好的朋友布莱恩正在做手工,用陶土捏一匹马。忽然,跟他同桌的一个女孩靠过来对他说,‘真差劲,这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一匹马。’布莱恩的肩膀一下子就懈下来了,把陶土小马捏成一团,扔进了垃圾箱,从此,我再也没见过他做类似的手工了。

这种事非常普遍,每次,当我和学生们讲起这个故事,总是有很多人在课后留下来,告诉我,他们自己类似的经历——老师如何贬低他们,同学如何不留情面,以至于其中一些人从此再也不相信自己是有创意的人。”

Kelley教授说,很多人都有“评价恐惧症”——你不去做一件事,因为你害怕被评价,以至于哪怕脑子里有了创造性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

而d.school便是要重新唤醒学生们试错的勇气!在d.school,他看到了非常多来自不同学院的孩子,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善于分析,只有在经过设计思维的训练后,才对自己产生新的看法,相信自己是有创造力,能够带来改变的人——而这,就是他不断强调的“创造力自信”。

“于是,很快,学生们就会发现,他可以做成任何一件他想要做的事情。创造力自信,让他们在学习上变得更主动,更努力,也更坚持。”难怪诸如宝洁、谷歌、耐克等全球性的大公司,也大规模地招入具有设计思维教育背景的学生。

而这站在家长的角度,d.school的教育理念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其一,让孩子尽早接触社会,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可以是参与家庭日常事务的处理,可以是关心小区或学校配套设施的使用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经历,将给孩子带来莫大的自信。

(d.school的教室到处是大白板,贴着写满创意的便签纸)

其二,当孩子有想法,一定要鼓励他们动手做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解决方案不需要完美,做得不精致也不要嘲笑,而是引导孩子一点点去改进。

(d.school非常强调动手实践)

其三,永远不要对孩子说“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美国很多孩子,从小志气很大,要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world(影响世界),或者直接说go change the world(去改变世界),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一出来,却是追求“融入主流”,追求大社会下的个人成功,少了改变世界的诉求、自信和勇气,何其可惜。

教育的本质,不应只是培养社会的螺丝钉,按照一套固有行业的标准训练学生的头脑,打磨他们的言行,而是给予每一名学生以梦想,尊重孩子追寻梦想的勇气,激励孩子为了改变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付出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