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圈子都存在着鄙视链的现象。文化圈有文化圈的鄙视链,电影圈有电影圈的鄙视链,音乐圈当然也不例外。
《吐槽大会》中臧鸿飞就把音乐圈的鄙视链拿到了台面上。
“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瞧不起玩流行的,这帮人都瞧不上玩说唱的。”
藏鸿飞因为这事儿喜提热搜,引起了广大音乐圈朋友们的强烈共鸣。事后臧鸿飞再度发声,“是我听说的,我压根就不那么想!但是这个事儿不能想,你一想吧,还真是那么回事。”
仔细想想确实这也是潜在的普遍现象,收视不错的网剧《闪光少女》中就有所展现,音乐学院的学生专业鄙视链大致分为:作曲>指挥>管弦>民乐>声乐>音乐教育>音乐学。
一群学西洋乐的孩子看不上学民乐的,多次在影视剧中大打出手。
作为看客的你们,不要大惊失色以为音乐生都这般趾高气昂,高喊音乐无国界,音乐无高低的口号。
就拿我们普通听众来说,这样多多少少的鄙夷也是存在的。大多数人潜移默化形成这样的层级:欧美歌曲>日本歌曲>韩国歌曲>港台歌曲>内地歌曲>其他地区。
我们也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2020年了还追韩星啊”、“你听的歌未免也太LOW了吧,我只听XXX”。
那么问题来了,鄙视链的存在到底是自负感太强,还是优越感太弱?
归根溯源,乐迷之所以对某种音乐类型如此的痴迷和执着,本质上是一种对于身份的认同感和一种个性化的态度。大部分人的成长环境承载了太多压抑,不自信,被否定。导致一群人从某种执念中找寻自己不同,来给自己增加一些些的自信感。
另一方面可能是一种”叛逆心理“,人们太过于盲目因追求所谓的特立独行而进行发泄式消费。
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不再倾听自己是否喜欢,而是在意这个东西是否流行,时代流行我便喜欢,大家羡慕我便在意,并且引以为傲。就连音乐APP都变着法的投其所好。
音乐品味究竟有无高低之分?也许有,但没必要。
音乐是个谈审美的玩意,审美本身就是难以被定义的。
就好像从前我们鄙夷的花裤衩,花衬衫,如今也可以在顶尖的时尚大秀中所看到,然后流入大众市场,被追捧最后销售一空。
一切的一切风水轮流,不过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罢了,没什么好争个高低的,该鄙夷的鄙夷,该喜爱的喜爱。
但若是放在音乐平台或者知乎,看到有人因为“华晨宇在《明日之子》上批判民谣是否妥当?”
这样的无趣的问题吵起来,又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迅速站队,开启键盘侠模式。
难道这样的“鄙夷”不累吗?
其实两者之间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人不喜欢你喜欢的音乐,就像有人不喜欢香菜,仅此而已。鄙夷可以有,但绝不是因为别人都鄙夷,所以我鄙夷。
有些事情,大家各执己见,鄙夷且尊重,热爱却不抨击他人所喜就够了。
正如2017年的节目《中国有嘻哈》,一上场拽到无与伦比的GAI爷,曾经对着镜头一脸不屑的说那些什么所谓的IDOL、流量艺人都得“死”,别来沾边。
他已经不止一次被打脸了。如今在第二季《我是唱作人》中表示:“Respect,张艺兴。”
一次次的打脸,网友们甚至给咱们的GAI爷做了一个打脸合集。
所以说现代人忘性大,一点都不假。一面鄙夷这个唱的差,那个长得丑,这个RAP比不上那个电音。转眼间又黑转粉,跟随大众一起吹捧、刷屏:”他/她真的很努力。“
鄙视链的形成终究还是人们对“品味”谜一般的追求。可怕的是没有品味的人硬勉强自己做不适合又不喜欢的事。
音乐,绘画,电影这种可以展现人们审美与品味的文化衍生品,仿佛能间接的显示出欣赏者的身份高低,于是听什么样的音乐,看什么样的展览,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标签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朋友圈炫耀的资本,彰显着那没来由的优越感,于是越走就越不是本来的意思了。
至于那些真正热爱,对于某些后现代出现,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产品出现鄙夷情绪的人,自然也不会拿鄙夷当借口,对其他人或是作品进行无端的攻击和批判。
如此来说合理的鄙夷又有何错处?自己不听就足够了。
前段时间歌手杨坤在直播间直言不讳地批判《惊雷》,将其称之为垃圾,不能算是一首歌曲,并放出狠话:“听惊雷的都不要来我的直播间!”
此言一出引发一大批吃瓜群众出没,评论从夸赞杨坤性格耿直,到讽刺不认识杨坤,褒贬不一。
《惊雷》原唱MC六道也就此出面高调发声,在视频里表示:“存在即合理 ,《惊雷》比杨坤任何一首歌都要火。”
大部分人其实都在吃着瓜隔岸观火,但这究竟是不是一首好音乐,是否对如今的音乐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太少的人真正的在意和关注。
首先,MC六道对于好作品的认知便错了。火,并不代表着是好音乐,如今这浮躁的时代人人做事的标准和最高成就概括一个字就是:火。
殊不知热度仅仅只是热度而已,这样的言论对于好的音乐人来说是最大的亵渎。
如今各种网络神曲、口水歌,远远超过那些用心、用时间做出来的作品,网络传播速度让这些泡面歌曲迅速蹿红。那至于是不是好音乐,却不见得。
正如MC六道所说,音乐没有高低之分。但他没有明白的是,音乐是有好坏之分的!
先不说《惊雷》这首歌的歌词部分没有任何内涵和逻辑,更是让人摸不透中心思想。就连旋律的部分也是无法称之为编曲,顶多可算在喊麦的范畴内,又如何能称之为音乐呢?
随着事情的发酵更有细心网友扒出《惊雷》的伴奏是抄袭的《姑娘给我走DJ》,可见人和歌一样,真是有够惊又有够雷。
不许鄙夷,和不许骄傲一样,泯灭了我们自身本就有的东西。
总有那么一群人,误以为小众便是高级,听小众的人就高人一等。但恰恰暴露了自己无知的本性。高级与小众绝对不是同义词,所谓高级是在好作品的基础上,还能拥有大众的接地气的东西,既有表达在音乐中,又是大家都能听懂的范围内。
这样一来,高级并非不能与商业成功取得平衡。既然与商业挂钩,自然与小众又无关了,两者间达到某种平衡,能做到的音乐人凤毛麟角,但一定存在这样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