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设计效果图(珠宝设计效果图的制作规范)

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珠宝便凭借其神秘而耀眼的特征与神话传说相联结。而古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从不吝啬对珠宝的偏爱,甚至将自身对世界的哲学思考汇入其中。那些闪耀金光的“蛇鸟鱼虫”都代表了什么?时尚芭莎艺术今天为你解答。

珠宝作为装饰艺术中最古老的表现形式之一,自古以来便在你我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在为人类尽情演绎自我崇拜的同时,也从侧面担任起“太史令”的职责,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变迁。

《Jasmine Bud Necklace (Malligai Arumbu Malai)》,黄金、红宝石、线,项链总长69.9cm;独立吊坠各长10.2cm,19世纪

珠宝首饰通过造物思想、器物形态等诸多方面,反映出各个时期社会意识的流转与改革,从而传递出人类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对流行文化的理解与关怀。

《Necklace beads》,金、青金石,54cm,公元前2600–2500年

而古埃及人基于“人崇拜神→神=自然→人依靠自然”的循环思考,合乎情理地将相关动植物视作神的化身,并大量用于饰品制作中。这样一来,珠宝便被赋予了另一重身份含义——图腾。

《Pair of gold armbands》,黄金、银,26.5×25cm、26.5×26.5cm,公元前200年

《Headdress Ornament》,黄金,21.9cm,1-7世纪

它既是自然留给人类的礼物,也是神明向人类传递不可言喻的意旨的“信鸽”。其中,首饰纹样的选取展现了埃及人民的文化面貌,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特征。古代埃及珠宝中出现的动植物题材便是其民族哲学和审美意识的体现。

《Leopard-Head Girdle of Sithathoryunet》,黄金、水晶,81cm,公元前1887–1813年

鸟兽鱼虫×珠宝?

蛇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动物大多会给人留下湿黏且不祥的印象,然而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渲染下,它却在不同地域展现出了各异的文化色彩。

例如在西非地区的贝宁王国中,当地人将蛇看作天神的信使;而在我国的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流传着蛇是厄运象征的民谚。

《Nose Ornament》,黄金,13.5cm,1-7世纪

出于对神秘力量的尊敬和恐惧,世界各地便衍生出了众多关于蛇的“神话”。在埃及文化中,尼罗河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一边以母亲的身份孕育着埃及人民;另一方面,频发的洪水也使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Necklace pendants and beads》,黄金,公元前17-18世纪

《Sandals》,黄金,26.4×10×7cm,公元前1479–1425年

然而每当洪水退去,人们发现大地上最先出现的生命便是蛇。它也因此被赋予了极大“魔力”——埃及神话中冥府在造物和创世时不可或缺的力量。蛇也因此成为了埃及文化中王权的象征。

《Pair of Earplugs Ornamented with Figures and Inlaid Stones》,黄金,1×4.4cm,9-14世纪

起初,埃及首领的蛇头顶帽便是用青金石和黄金制作而成的。由于蛇纹饰物大都为埃及法老和大臣服务,所以蛇头顶帽也逐渐演化为用于辨别上下埃及统一的标志,并于后世出现在埃及的珠宝艺术之中。

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人类囿于没有双翅加持,自古以来便对蓝天充满了幻想。而鹰作为天空中的王者、战斗力数一数二的猛禽,一直为众人所折服。

《Earring》,黄金、珍珠,8.3×3.1×0.7cm,6-7世纪

西方人崇拜鹰的传统最早从游牧生活时期开始。那时,他们和牧群一起四处漂泊,寻找水源成了生死攸关的大事。于是在空中徘徊的鹰便成为水源和草场的“指南针”,而他们对于鹰的崇拜也逐渐在寻找生命源泉的过程中建立了起来。

《Jeweled Bracelet (one of pair)》,金、银、珍珠、紫水晶、蓝宝石、玻璃、石英,3.8×8.2cm,500-700年

古埃及的“鹰崇拜”多数则来自于宗教的影响。荷鲁斯神是埃及神话中地位极高的神灵。他鹰首人身,并同时担任太阳、月亮、东方和日出之神。同样的,法老作为荷鲁斯神的凡尘化身,自然担任起建立法典、统治国家、传达神谕的重任。这种对鹰——也就是对神的崇拜,最直观地体现在了当时的鹰纹样饰品艺术中。

《Earring》,黄金,7cm,公元前2600–2500年

《Smallsword》,钢、黄金,101×9.5×8.6cm,1780-1810年

时至今日,埃及人民对鹰的崇拜已逐渐从王朝时期的古老观念中脱离。而鹰所代表的果敢、坚毅、忠诚等精神内涵则深铸于他们的思想文化内,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演变出更加丰富的现代意义。

《Broad Collar of Wah》,织物、亚麻,34.5×39cm,公元前1981–1975年

圣甲虫

太阳是靠什么推动的?古埃及人的答案是屎壳螂。

纵观各国文明历史,许多民族都曾将太阳作为崇拜的对象。但与其它地区对太阳的崇拜多数以祭祀为手段,用来祈祷保佑来年农产品的丰收不同,埃及对它的崇拜则直接体现在了民族信仰中。

《Heart Scarab of Manuwai》,石、黄金,吊坠:6.7×4.8×1.6cm;项链总长:74.3cm,公元前1479–1425年

其中最为常见的用来歌颂太阳的代表就是屎壳郎,埃及人将它称作圣甲虫。在埃及语中,圣甲虫被直接译作“创造”。其原因在于古埃及人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对它能日日往复感到非常好奇。

《Necklace with Pendant Crosses》,黄金、珍珠、蓝宝石、烟熏石英,石英,45.2cm,6-7世纪

《Tiger-Claw necklace》,金、红宝石、翡翠、钻石、尖晶石、虎爪,39.1cm,19世纪

而就在此时,他们又注意到了地面上推动粪球的甲虫,便由此启发了其对于天空和宇宙的思考。他们也从此将屎壳螂视作推动太阳日夜交替的动力之源,并将此观念代代相传。

《Pair of gold earrings with Ganymede and the eagle》,黄金、银,6×2.5×3cm,公元前330–300年

不仅如此,古代埃及人还将圣甲虫看作生命与重生的象征,希望将它化为护身符,即使死后进入冥界也可获得重生。此种文化后经希腊的征服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影响到了欧洲后世的装饰风格。

埃及珠宝中的花草

莲花

古埃及人心目中的太阳其实是个金灿灿的“大胖小子”,他每天从自己的小床——莲花中冉冉升起,并借助神力将金色光芒撒向大地。

《Gold ring with garnet》,黄金、银、石榴石,4.5cm,公元前3-2世纪

《Tiara, necklace, and brooch》,缟玛瑙、金、玳瑁,皇冠:4.7×7.8cm;胸针:4.3×3.3cm;项链:43.8cm,19世纪中期

在对莲花产生如此梦幻的想象之余,古埃及人还在每日的劳作中发现了莲花籽的神奇特性:它虽然在地下长眠多年,但若等到合适时机却依旧可以抽根发芽。如此特性一经发现,便立即被埃及泛神论的文化附上了一层“神之属性”。莲花也因此被誉为重生之神。

《Pectoral with Coins and Pseudo-Medallion》,黄金、乌银,23.9×21.9×1.6cm

而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莲花也逐渐演变为高尚与纯洁的代名词,化身为年轻人爱情的信物。如今,莲花凭借其高洁的象征性寓意更作为埃及的国花被当地人民追捧、崇拜。

《Broad Collar》,彩陶,31.5×8.7×2.5×0.6cm,公元前1353–1336年

菊花

同样,埃及人对菊花的美好发想也是日常劳作的积累所得。经过常年地观察,矢车菊在野外有着极旺盛的繁殖能力,开花后果实丰硕。这一点使它可以在该地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omb (part of a set)》,黄金、银、紫水晶,7.9×19.1cm,约1830年

因其独特的生长习性,矢车菊便被埃及人视作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拥有着“美好生活”和“再生”双重寓意。人们在生前佩戴菊花饰品,用来祈祷生者松鹤延年,死后也将其装饰在木乃伊之上,期盼死者“重生”。

Castellani《Archaeological revival necklace》,黄金、玻璃,39.4×2.2cm,1880年

《“Moth” Pendant》,黄金、丝、雕花角雕,7.6×9.2cm,约1900年

与中国将菊花视作“君子”的拟人化设定不同,埃及对它的解读则更偏重于菊花本身的自然属性。古埃及先民通过不断解读自然,将“一切皆有灵”的泛神论观念植入首饰纹样,从而再由它们将健康、永生、美丽等祝福献给佩戴者。

卡地亚《Necklace》,珍珠、钻石、铂金,25.4×15.24cm,1928年

所以,此时设计的珠宝饰品并不都是以审美为出发点创作的,更重要的则是它在当时社会中所体现出的护身符作用和身份辨识功能。

浮华珠宝的背后是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生活中日益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并且得益于“中和”思想的广泛传播,珠宝设计的内涵也跟随时代内核和人文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各大珠宝厂商面对新时代的浪潮相继推出了自然系列珠宝,力求展现大自然的壮阔风貌。

Florence Koehler《Necklace》,珍珠、黄金、珐琅,35.6cm,1905年

与此同时,这些以自然元素为设计灵感的珠宝作为目前消费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拥有着统一历史和反抗当下的双重身份。它们期冀通过自己“归真”的形象唤起观众甚至是消费者的共鸣,以传达其真挚情感。

《Diadem with Kinnaris (Half-Bird, Half-Female Creatures)》,黄金、石榴石,11.8×28.3cm,9-10世纪

《Gorget》,钢、黄金,19.1×27.9×26.7cm,1600年

埃及珠宝中“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的魅力不仅在于当地民众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关注,更多的则体现在他们对精致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当地的珠宝文化发展至今已然演变为一种对话机制,它穿越了千万年的时空隧道,在方寸之中交融灵感、对话古今。

Michael Botza《Heraldic chain with pendant badge》,黄金、珍珠、珐琅,52.7cm,17世纪

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饱含着民族色彩。与此同时,它也将作为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接连不断地向外界传递古老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致于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光芒。

在那些精心打磨的宝石和反复冶炼的金属背后,融汇着埃及先民对自然和神的崇敬。它们裹挟信仰的力量,传递着艺术家由心而发的爱意。

精彩回顾:

画几个字就价值2亿!这位艺术大师究竟好在哪儿?

认真做官也能成为艺术大师?明末最有气节的书画家——倪元璐

什么?除了艺术展还有公共教育活动?乌镇当代艺术展太赞了!

[编辑、文/赵子琛][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