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术大学电影专业

据我所知,不少语文老师都开过电影欣赏课,比如夏昆、熊芳芳、史金霞、王开东等老师。夏昆老师和史金霞老师都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丝毫不亚于一本经典著作,甚至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单从读写结合方面来看,王开东老师更直接,他说:“通过作文电影课,我能够很好地衔接文本解读和写作,孩子喜欢电影、热议电影,自然在电影的评析中,学会了文章的解读和作文的写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将电影引进课堂,也更多关注如何运用电影这一载体,将读写更好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切切实实学会作文的一些基本技巧。

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副教授陈儒修从八个方面提出电影欣赏自问问题:一是影片片名与故事内容有什么关系?(破题)二是影片主题是什么?谁是主角?内容为何?(文本分析)三是影片描述的年代为何?拍制的时间又为何?(历史考证)四是这部影片与我看过类似的影片有什么相同或差异之处?(类型研究)五是本片与这个导演其他作品的差异?(作者论)六是这部影片的形式与风格有何特殊之处?(形式研究)七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开场?如何说故事?又如何结束?(结构研究)八是这部影片有什么社会政治意涵?(意识形态批评)上述问题如果不考虑意识形态的话,无非关注的也是电影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及艺术手法等。

以教育主题为例,比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地球上的星星》《浪潮》等。《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留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体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师(基廷)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所读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尼克)的故事。而《浪潮》说的是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故事。

同样的主题,教师形象还是有差别的。马修是一位灵魂伟大的老师和引导者;基廷在封闭的时代,他是叛逆者;尼克是一位美术老师,他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地发展。但无一例外,这些“好老师”不只是对事业的热爱或者无私的奉献,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民主、自由、平等的情怀。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文格尔,他是德国一所中学“独裁统治”课的教师,也是“浪潮”运动的发起者以及“浪潮”组织的唯一元首。在课程开始时,他计划营造一个纳粹环境来让学生认识独裁的面貌。然而随着课程的进行,他渐渐无法自拔,并且失去了起初的理智。

如果在同一篇作文中,仅仅将前三位老师进行分析,结构是并列的;但是将其和文格尔放在一起,正反对比就很鲜明,当然会让“好老师”的形象更光辉,更崇高。

结构方面,电影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草蛇灰线”。“草蛇”是说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即: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这一成语现在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这一写作手法最早为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所提出,后来被很多评论家所借用。

不论是教材节选还是改编后的电视剧,《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中,这一手法特别明显。开篇陆谦与管营、差拨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加害林冲,加害的具体原因、办法等内容并没有细写,而在结尾部分,作者详细写了林冲伏在门边听三个仇人对话的内容。仇人对话照应了情节的开端,让开端部分的酒店密谋具体化和明朗化,使真相大白。原来,事情都发因于高衙内企图霸占林娘子的罪恶目的。于是,他冲出庙门,拔刀而起,怒杀仇敌。正因为有了伏笔照应,才有了后文的奋起杀仇的情节高潮,这正是波峰浪尖,扣人心弦。

当然还有“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就是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主题统一的影片。据不完全统计,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使用了平行式、颠倒式、复现式、对比式和连续式等多种蒙太奇手法。特别是1900弹奏钢琴曲的场景多次出现,那快速跳跃在钢琴上的手指,还有那闭上双眼陶醉在音乐之中的忘乎所以与无欲无求,都深化了人物个性。重复出现这样的场景,也为1900最终没有走上陆地作出了一定的解释,还深化了主题。

2017年高考全国2卷有一份优秀作文,题目是《其实,还好!》,这篇作文在主题上毫不起眼,作者能把高三一年炼狱般的岁月用文题中《周易》和鲁迅的名句完美地进行统筹、阐释,是相当不错的。一篇文章,两大节文字,看似错乱的时空——刚上高三的教室、自己家的卧室,还有多次出现的高考考场,作者精心将这些时空发生的故事进行完美拼接,获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

电影的艺术手法很多,与作文技法相较,运用比较高频的要数“特写镜头”。特写镜头使被摄对象充满画面,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文章中的特写其实就是细节描写,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细节。

比较经典的例子像《孔乙己》中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看到孩子们还要,就直起腰来看看碟子,又用手罩住碟子。说茴香豆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我的老师》中蔡芸芝老师用教鞭假装要打“我”:“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睛觉察,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

总之,电影艺术的好多手法和作文的写作方法是相通的,教师们不论是自己观影,还是带领学生们观影时,只要引导他们认真观赏,积极思考,就一定能获得审美享受,写出锦绣文章。

(作者系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06日第11版

作者:杨叶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