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波特兰市举办了以该市市政厅的为主题的建筑设计竞赛,“纽约五人组”成员迈克尔·格雷夫斯的方案打动了评委会,后来波特兰市政厅的设计也是按照他的方案实施的。
波特兰市政厅从1980年开工实施,历经两年建成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批评家认为浮于形式地将古典风格与现代主义结合是虚伪的、危险的;支持者则声称这个不一样的火柴盒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千篇一律的形式,这是个伟大的开创性突破。不管争论之声如何此起彼伏,人们渐渐接受了这个奇妙的火柴盒。
格雷夫斯是个典型的学院派,他出生于1934年,先后到辛辛那提大学、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罗马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建筑,后来又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建筑教学工作。他前期大量的时间都在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在1964年开立了个人事务所后,才开始了他的建筑设计实践生涯。格雷夫斯深受柯布西埃的影响,事实上柯布西埃的建筑风格前后也是不统一的,或许格雷夫斯感受到这其中的微妙,所以要追随偶像的步伐,改造现代主义。与柯布西埃不同的是他的动机和方向是明确的,他把自己喜欢古罗马、古希腊艺术作为一个突破口,于是波特兰市政厅成为他练手的绝佳机会。
波特兰市政厅是方筒状建筑,即便匆匆一瞥,也会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主体是象牙白墙面,各个立面都进行了切分。正面下侧主体是一大块蓝色玻璃,表面是红棕色条纹状“立柱”,上部分是红棕色条状构成的倒立梯形,立柱”与梯形接驳处是两个巨大的楔形结构;侧面玻璃上部没有再做切分,立柱上方是精美的古典浮雕。白、红棕、蓝色的对比,立面切分,细部的凹凸,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一贯整齐的平衡,但这些变化又通过色彩视觉、几何切分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从整体上看波特兰市政厅还是对称的结构,高冷的色调,立面划分的效果,让它充满古典庄重的效果,确实也很符合作为市政厅的气质。
远远望向波特兰市政厅,点缀在立面的开窗绝对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欣赏过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就会感觉有点似曾相识,我认为格雷夫斯作为柯布西埃的迷弟,这个开窗的想法是有从朗香教堂得到启发的。
波特兰市政厅是格雷夫斯一生中最重的作品,在学术界也掀起了惊涛骇浪,或许利用古典主义去改造现代主义略显狭隘,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妥协与投机,但无论如何他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探索思路,促成了后现代主义更多方位的探索,这才是这座建筑更重大的意义之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