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乐学院是多少音乐学子向往的学校,他选择退学;央视春晚是多少明星歌手趋之若鹜的舞台,他直接拒绝;大红大紫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机,他突然消失。
他明明有着一手好牌,却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本以为必输无疑,最后却赢麻了。
他到底为何不走寻常路?又是如何逆风翻盘?我们一起走进郑源的故事。
从星海音乐学院退学1982年,郑源出生在广东阳江一个小渔村,父母都是渔民。他还有3个兄弟姊妹,他们都很喜欢音乐。
毫无例外,他也一样喜欢音乐。不但喜欢,在4岁时更是展示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
他学粤剧有模有样,他还不止学一门乐器,高胡、钢琴、吉他、爵士鼓都有接触,且学得不赖。
相比于玩乐器,他最喜欢的是唱歌,8岁就开始参加市里的歌唱比赛,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惊呆评委,顺利拿到冠军。
此后的时间,只要有歌唱比赛,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拿奖也是拿到手软。
凭借着天赋和努力,他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附中读初中。
如果未来想专业学音乐,考音乐附中是个很棒的选择,但是音乐附中没那么容易考上。
由此可见,郑源的确有两把刷子。然而,读初二时,他竟然想要退学,真是匪夷所思。
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得从一场演唱会说起。
考上音乐附中时,他非常高兴,可是他发现那年没有设立声乐专业。他很失落,只好退而求其次,主修高胡,辅修钢琴、吉他。
这些乐器是需要大量时间练习的,他每天都要在琴房练习10个小时。
不能唱歌,还要高强度练琴,这让他很痛苦,于是萌发了组建乐队的想法。
很快,他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建了广州自由人乐队,开始尽情的玩音乐。
同时,他还人小艺胆大,想要开演唱会。在一个音乐制作人的帮助下,他得以在广州地质大学开人生中第一场演唱会。
当时,台下座无虚席,那些大学生们,竟然愿意来给一个14岁男孩捧场。
这次演唱会很成功,同时收获了一众粉丝。于是,他开始在广州各个大学巡回开演唱会。
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有唱片公司吸引而来,想要与他签约,让他当专业歌手。
当专业歌手这个条件,让他的心蠢蠢欲动。他找到父母,提出要退学当歌手,去追逐梦想。
父母当然不同意,极力相劝,让他先好好读书。退学无望后,他只好继续学习,但心思早已飞到唱片公司。
结果没想到,家里突发意外,父亲出海遇难,顶梁柱一下失去。
家中4个孩子都学音乐,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母亲一个弱女子没办法支撑。
他为了给母亲分担压力,再次提出退学,且这次不愿听劝。
拒绝春晚递的橄榄枝退学后,他认为以自己的才华,找工作不是件难事,结果现实狠狠打了他一巴掌。因为他未成年,人家不敢轻易聘用他。
他不灰心,继续寻找工作机会。一次,某个夜总会招聘驻唱歌手,一个月有300元工资。
他跑去应聘,还狮子大开口,要求一个月2000元。在90年代,2000元可是笔巨款。
老板看他乳臭未干,口气却不小,直接让他滚。他不恼,跟老板说:“我可以免费试唱,唱完你再决定我的去留。”
老板觉得没啥损失,当即同意他的要求。那天晚上,他一首接一首的唱着经典老歌,还模仿了20多个歌手唱歌,引来阵阵掌声。
老板见此情景,知道这是个招揽生意的好帮手,立马2000元一个月把他录用。
几年后,他不甘心一直当驻唱,他想要做一个专职歌手。于是,他和李玉刚、凤凰传奇一起前往杭州打拼。
2003年,他被孔雀唱片董事长发掘,把他签约为公司第一个歌手。
这一签约,意味着他朝梦想之路跨了一大步。他专心创作,在公司安排下发布专辑。
刚开始,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他不气馁,继续创作。
2005年,他再次出专辑,这一次,一首《一万个理由》让他红遍大江南北。
“如果你真的需要什么理由,一万个够不够......”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能听到有人在哼唱。
更疯狂的是,当年这首歌的彩铃下载量,高达1.2亿次,这意味着10个人里就有8个人下载。
那个年代,歌曲是否受欢迎,看的就是彩铃下载量。很明显,《一万个理由》深受大家喜爱,他也靠这歌赚到2亿元。
他一出名,各大电视台争相邀请他去表演,但他都婉拒了。就连春晚的导演向他抛出橄榄枝,他依然无动于衷,直接拒绝。
“我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我想要更专心地创作和唱歌。”
在他看来,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而且,他的初心是为了好好唱歌,并不想被名利绊住脚。
大红大紫时突然消失不参加春晚镀金就算了,在红得发紫时,他还不乘胜追击,反而跟大家玩起了失踪。
那段时间,大家有各种猜测,他拒绝去电视台演出,是不是把某些资本得罪被雪藏了;或者是他爆火后触碰别人的利益被威胁了。
其实,这些猜测都不对。郑源之所以失踪,是身体出问题,得了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个病比较难治,需要动一个大手术。动完手术后,他不能高强度工作,必须好好休养。
这一休养,就是4年。这四年,虽然他失踪了,但他的歌在大街小巷依然能够听到。
身体康复后,他带着作品重回大家视野,一首《包容》,让他再度爆火,只是和当年相比,差的有些远。
第二年,他发布了《寒江雪》,这首歌是流行音乐和传统京剧的结合,反响平平。
央视听后,力挺此歌,一顿盛赞。北京戏曲学院的校长也大为欣赏,决定聘请他为客座教授。
能当大学教授,和大家分享他的知识和经历,他觉得很荣幸,因此欣然答应。
那会儿,还没有谁29岁就当教授,他是第一人,是全国最年轻的教授。
除了教书,他没忘记创作歌曲,因为他说:“艺术没有完美的,完美的总在路上。”
如今,他已结婚生子,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
虽然他的名气早已不如以往,可是,喜欢他的人依然喜欢他,很感恩他能陪我们走过美好的青春。
他的一生看似都在失去,可何尝不是在得着。况且,现在岁月静好的生活,应该也是他所追求的。
人生就是这样,有失也有得,只要最后得到的是自己想要的,那便是人生赢家。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