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旋律和钢琴伴奏都是由作曲家本人完成的,作曲家对于钢琴伴奏是结合音乐的整体来构思的,将诗歌、主题旋律和钢琴伴奏融为一体。
19世纪的法国艺术歌曲受到德奥艺术歌曲尤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影响,它逐渐加强了对钢琴伴奏的重视,将钢琴伴奏的地位提升到与声乐同一水平线,充分发挥钢琴的表现力。
一首歌曲除了歌曲主体之外还包括前奏、间奏、尾声、引子、后奏等。这些部分也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世纪法国艺术歌曲中,这一部分通常由钢琴演奏,钢琴伴奏与歌曲的演唱融为一体,它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对情绪、氛围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前奏部分一共使用了5种不同的节奏单位,其中最小值为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出现最多。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交替进行,这样节奏组合方式让伴奏音乐具有了摇篮曲的意味,让音乐具有推动进行感,使得音乐流动性增强,营造出一种微微荡漾的惬意感,为全曲定下了悠扬的音乐风格基础。间奏和尾声的伴奏织体都截取了前奏的材料,与前奏形成统一。
进入歌曲的主体部分,与前奏的伴奏织体相比它改变了节奏型,将原本大量使用的附点音符变成以四分音符为主。右手声部的节奏大多是四分音符柱式和弦连接八分休止符,左手声部的伴奏织体延续前奏的节奏,这样的安排形成水波荡漾的效果,伴奏的律动感提升。
但是从21小节开始伴奏出现了倚音,为下一乐句旋律声部装饰音的加入做了一个铺垫。到了26小节伴奏织体又发生变化,休止符使用减少、三连音式的节奏、每一拍都有柱式和弦填充,这样的织体形式让音乐的音响效果更加饱满。
第30-33小节的伴奏织体又回归主要的伴奏织体类型,但是31-32小节的主和弦没有采用主音旋律位置而是采用了三音旋律位置,附有连续的属主补充,加强了和声终止,在第34小节旋律声部长音保持时,用带有变化音的柱式和弦与之形成对比,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小夜曲》的演唱艺术“法国艺术歌曲实际上是音乐文学作品,是诗和音乐的客观与理智的运用,是具体与抽象的结合”。
这类歌曲的演唱不仅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演唱技术,而且对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古诺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遵循了法语的韵律,这首歌曲的演唱除了要具备灵活的气息控制、清晰的咬字吐字,还要准确把握歌词的韵律,表达作品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正确诠释作品的内涵。
灵活的气息控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歌唱的全部艺术就在于会使用肺部吸进足够的空气以及会正确而经济的使用这些气。”
目前在我们的学习中更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样的方法可以存储更多的气息,更灵活控制声音。
第7-11小节,这个乐句是整首歌曲的第一个乐句,第一个音从强拍弱位置进入的,旋律大多在中音区。笔者在演唱这个乐句时将每个词用叙述的语气顺着气息说出,尤其是“Quand”这个单词是整首歌的起音,气息“轻轻碰嗓子”就产生音响,干脆、利落的发声。
第21小节,如谱例8所示,有“cresc.”(渐强)的力度标记,用“啊”这个语气词在c2上延长了十拍,充分抒发了主人公内心的喜悦,笔者在演唱时合理的运用气息,均匀呼气,以恰当的音量轻轻地“哼”出这个音,将声音平直、缓慢地送出去。
在整首作品中,这个“啊”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笔者都做出不同的声音处理,以免音乐整体过于平淡。第一段是俩人相互倾诉爱情的甜蜜,因此笔者在演唱时用由渐强到渐弱的处理来体现这一情感。
第二段是歌曲的高潮,情绪最为激动,笔者在这一次感叹只做渐强的处理,最后在强音上结束“啊”,以此体现主人公极度愉悦的心情。
最后一段的情绪回归平静,此时女子已经进入梦乡,主人公克制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最后一次发出感慨的时候笔者用较小的音量来做渐强到渐弱的处理,以此贴合语境。这样渐强渐弱的处理,都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撑。
在32-36小节,如谱例9所示,该乐句是一个华彩乐句,连续的属九和弦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运动,将歌曲推向高潮,这一乐句的演唱是这首歌曲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c1-g2的范围内不断上下运动,这样循环往复的旋律进行要做到音区的过渡不露痕迹,每个音之间都是平滑而紧密的连接,这样的乐句更要注意气息的控制。笔者在练习时从慢练开始,将每个音讲清楚,在熟悉旋律之后加快速度,在保持旋律的流畅性、优美性的同时保持声音的稳定性,气息合理分配确保不在音阶的快速的运动中全部用尽,为最后的延长音保留余地,以保证最终歌曲的完整性。
笔者在演唱这个旋律时,在日常练习的基础上注意唇、齿、下颚相互协调配合,在打开、松弛的口腔状态下,整个音阶保持音色的相对统一,在高声区气息的支撑更深,在高位置深呼吸的基础下,自然、清晰地唱出这个乐句。
严谨的歌唱语言声乐是一种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在演唱作品时不仅要遵循语言的发音规则,也要清晰的吐字咬字,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古代声乐理论就提出“字正腔圆”“依字行腔”等技术要求。
在演唱外国作品时,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原文演唱更能体会和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小夜曲》是一首法国艺术歌曲,笔者在练习时在了解法语的发音规则的基础上朗诵歌词,试图增强法语的语感让笔者的演唱更加贴近这首歌曲的风格。
音节是构成发法语单词的基础,一般来说单词是以元音划分音节的。法语的26个字母中,元音包括“a”、“e”、“i”、“o”、“u”、“y”,其他都为辅音字母。元音是划分音节的依据,所以笔者在练习时特别注意元音的发声。元音的发音位置大多在口腔前面,嘴唇前身呈圆形状态。法语元音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鼻腔元音。
“鼻腔音与鼻音是有区别的,鼻腔音是通过放低软腭,腔体保证通畅无阻,气流够比较顺利地经过鼻腔出气发声,这样形成的共鸣音就被称为鼻腔音”。
例如第7小节的单词中“quand”这个单词就有鼻腔元音[ã],笔者在发[ã]这个元音时,口腔张的稍微大一些,促使气流从口腔和鼻腔同时流出。
第二段歌词第三句单词“Fidèle”包含元音[ɛ],[ɛ]属于半开口音,笔者在练习时口腔张的不大,由于[ɛ]发音与拼音中的ai(哀)发音类似,笔者在初学时利用ai的发音来朗读,在反复练习后除去了i音。元音e的发声规则比较复杂。
它有三种发音分别是[ɛ]、[e]、[ə],笔者在学习时尤其注意元音e的发音,找准e在这个单词中到底属于哪一个发音,例如第7小节“chantes”音标为[ʃãte],第24小节中“belle”的音标为[bεl],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在不同的单词里面元音e会有不同的读音。
在法语的语言习惯里,重音通常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笔者在练习时十分关注这些需要重读的音节,试图将这些重音加入演唱并且不破坏歌曲本身的强弱关系。
从法语的发音规则来说,重音在“tez”上,这个音节正好在强拍上,那么笔者在演唱这个单词时力度稍微加重。同样“rappel”的重音在“pel”上,“soupçon”在“çon”这个音节上重读,而它们恰巧都是落在小节的第一拍上,这样的设计促使单词的重音与歌曲的强拍出现在同一位置,对于这类型的单词,笔者在演唱时都会在重音位置处稍微加大力度,以此达到加强法语的韵味同时又符合节拍强弱规律的目的。
辅音根据发音方法可以分成鼻腔音、爆破音、摩擦音、半辅音、舌边音和舌颤音六类,辅音在发音时会受到发声器官的阻碍。例如第10小节“bras”的辅音“b”属于爆破音,发声时带动声带振动。小舌颤音[r]在很多单词中都存在,比如第二段歌词的第一句单词“Amour”歌唱时需要发小舌音。
笔者在初学时发不出来,寻求多种方法,最后通过在舌尖放松的情况下,抵住下齿,舌后根微微抬上抬,在[r]前面加上辅助音“t”“d”,最后在辅音的帮助下慢慢可以发出[r],在之后的练习中慢慢将辅助音“t”“d”去除,这样就能轻松的发出这个小舌颤音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