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她出身于渔民家庭,其凭借独特的印象派风格,创作的多幅渔民画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奖,甚至走出国门。“她以原始的理解和笨拙的笔墨,跟着大师的走法,表述着自己的生活和瞑想。”浙江大学生态修复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创建院长朱仁民评价她创作的渔民画时如是说。她就是渔民画家、沈家门街道墩头社区居民杨素亚。 ——题记

通讯员 翁盈昌

与渔民画的不解之缘

杨素亚1964年12月出生于登步岛,岛上的人世代靠捕鱼为生。从小与海为伴的杨素亚亲身感受着父辈的艰辛,美丽的大海和父辈们的生活为她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生动而形象的素材。

小时候,因家里穷买不起笔和纸,杨素亚只能拿根树枝在地上画。后来家里生活稍稍宽裕了一些,她就买最便宜的纸来画。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把平时积攒的钱买了颜料和画笔,画了渔民们在海上捕鱼的情景,开启了她与渔民画的不解之缘。

自此以后,杨素亚对渔民画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一有空就钻到房间里废寝忘食地作画。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1986年,她与同学结伴到沈家门打工。在此期间,她依然没有停止画画的脚步,还积极报名参加渔民画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杨素亚有幸遇到了朱仁民和陈乃秋两位老师,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渔民画创作基本知识和技能。

“请老师帮我看看,我画得怎么样?”为了提升自己,杨素亚挑选了几幅作品,请老师为自己指点迷津。两位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她,对她的作品给予肯定,并在绘画技巧上进行指导,鼓励她坚持创作,这让杨素亚有了大胆创新的灵感和信心。

在两位老师指导下,杨素亚的作品《新潮》参加舟山书画展并获得了一等奖,同年其作品《红头巾》《新潮》又在文化馆展出。有了好的开头,杨素亚创作热情更高了。随着绘画技艺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象派风格。

创作之路越走越宽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杨素亚怀着真情,把家乡山山水水融入在作品中。她创作的作品中,有两幅被舟山市文化局收藏,一幅参加了北京展出及销售,多幅作品在媒体上发表。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别人的欣赏,又给了她勇气和信心。杨素亚说,她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大胆的构思、更浪漫的想象、更独特的创意来描绘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社会和谐的当代渔民画,为绘画艺术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把普陀渔民画发扬光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12月《杨素亚画册》出版。该画册由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编制,书名由朱仁民题写。画册由44幅渔民画组成,以反映海岛风土人情、渔民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是杨素亚从1986年作品《心潮》在舟山市书画展中被评为一等奖以来,20多年创作生涯的一个小结。

朱仁民对杨素亚渔民画是这样评价的:“杨素亚的画与其他渔民画不一样,是当前普陀渔民画中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其以原始的理解和笨拙的笔墨,跟着大师的走法,表述着自己的生活和瞑想,让人分明见到她心底里的那一屡原始闪光,这就是她的绘画世界。”

渔民画作品走出国门

2008年8月,美国客人查尔斯先生在翻译带领下,来到沈家门文化站找到杨素亚。“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中国渔民画。”走进杨素亚画室,查尔斯如获至宝般地拿起放在墙角的《心潮》《海边人家》两幅渔民画作品,“我要找的就是这种印象派油画作品。”

查尔斯来普陀是来买渔民画的,然而看了好几家之后,没找到满意的画,就请翻译再寻与众不同风格的渔民画。东打听、西打听,终于在杨素亚的画室里找到了想要的印象派风格渔民画。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查尔斯看好杨素亚的画,当场邀请她去美国办画展,并在回国不久后给杨素亚写信。一来二往,鸿雁传书信,千里觅知音。

画外音

至今,杨素亚已有几十幅渔民画作品漂洋过海,被外宾买走。《杨素亚画册》被日本、美国、挪威等国著名人士收藏。今年5月26日,在第八届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杨素亚的渔民画作品《舟山渔场——带鱼大丰收》荣获山花奖。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