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水木学者(清华大学水木学院)

10月31日,2022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白蕊、陈明城、邵立晶、吴昊等15位35岁以下青年学者获选,每人将获得100万元可自由支配的奖金及阿里巴巴全方位科研支持。

15位获奖者中,超六成从事基础研究。他们分别来自理论数学、量子物理、生命医学、化学材料、软件安全、端边云协同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研究对象从浩瀚宇宙到微生物,覆盖多个国家重大科研方向。

青橙奖是专为发掘35岁及以下中国青年学者设立的公益性学术评选,由阿里巴巴达摩院于2018年发起。奖项的评选不唯资历、不唯履历、不唯论文、不唯门第,自荐、推荐、举荐均可参评。过去4年,青橙奖已颁发给包括北大数院韦东奕在内的近 40位青年才俊,助力他们勇攀科学高峰。

今年,青橙奖全面覆盖科学技术广泛领域,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通过自主申报、他人推荐、主动寻访,2022青橙奖收到全国135所高校院所近500份有效申报材料,这些参评青年学者极具学术潜力,受到近200位院士、19位大学校长、2位诺贝尔奖得主倾力推荐。

2022达摩院青橙奖得主及获奖理由

▍白蕊(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她参与并主导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剪接体系列成果,为相关遗传病和癌症机理研究带来新思路。”

白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5级博士生,导师是施一公教授,专业方向为结构生物学。迄今已经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7篇,其中5篇发表于美国《科学》期刊(影响因子:41.058),2篇发表于美国《细胞》期刊(影响因子:31.398),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6篇,2篇排位第一,引用次数累计373次。曾荣获2015年清华大学“未来学者”奖学金、2018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研究生)。

▍陈明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他回答了量子力学中的基础问题,并展示了量子计算的优越性。”

陈明城博士致力于研制可扩展的新型量子计算机,在近期达到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Google、IBM、Intel等介入量子计算的公司展开竞赛,实现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上的后发优势。前期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PRL,PNAS 等期刊上,共10余篇,Google学术引用>1500 次,研究成果入选了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2015 年度突破榜首,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2016年度国际光学重大进展。2019年10月17日,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

“他专注于神经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助力实现面向开放环境的实用脑机接口。”

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主任。2009年6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014年1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随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10月至2018年4月为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导、系主任。主要从事医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多模态图像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承担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项目/课题十余项,在IEEE SPM/TIM/TNSRE/TBM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包括7篇ESI高被引论文,获IEEE仪器测量学会最佳论文奖、英国物理学会中国高被引论文奖和Elsevier高被引研究奖。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奖励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 Senior Member,IEEE信号与系统测量/医学与生物测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权威期刊IEEE TIM、IEEE SPL、IEEE OJSP、Signal Process. Image Commun.、J. Neurosci. Methods、Front. Neurosci.等编委。曾获国家优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优秀青年论文奖、国家优秀留学生奖等。

▍陈厅(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他提出了一系列软件安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在区块链软件、安卓软件和桌面软件领域应用。”

陈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长年从事软件安全和区块链领域研究,发表数十篇顶级国际会议或顶级期刊论文,包括:SOSP、CCS、NDSS、ICSE、ASE、INFOCOM、TSE等,获得5个最佳论文奖或者提名,包括国内首个INFOCOM最佳论文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以及国家自然基金等。与美国、香港及国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学术合作关系,同时也与产业界如阿里巴巴、华为等头部企开展深入的项目合作。长期担任多个知名国际会议,包括NDSS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多个著名期刊的客座编辑。

▍江一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

“他建立了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了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导,医院学科办主任。

致力于乳腺癌外科和综合治疗,聚焦“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取得系列成果。绘制大规模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总结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提出了“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后续通过临床试验证实“复旦分型”指导精准治疗疗效。

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国际权威刊物Cancer Cell(亮点论文)、Cell Metabolism(封面论文2篇)、Cell Research(2篇)、JNCI等发表论著31篇,总计被引用3000余次。成果写入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规范。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年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上海市卫计委优秀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任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

“他在端边云协同智能计算领域提出多个创新性成果,为分布式协同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长期从事物联网、网络计算、边缘智能及操作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在IEEE/ACM JSAC, ToN, TMC, TPDS, CSUR等国际期刊及ACM CCS, Ubicomp, MobiHoc, SenSys及IEEE INFOCOM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CCF A类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3篇)。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计划,获得IEEE ICC’19及IoP’18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IEEE HPCC’19国际会议杰出论文奖,IEEE TCSC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现担任《IEEE Trans. Vehicular Technology》和《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编委。入选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及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19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

▍邵立晶(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他提出了检验引力的新方法,为基础物理理论‘添砖加瓦’。”

邵立晶,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现担任脉冲星理论“马普伙伴合作组”组长。主要从事引力理论检验、引力波、中子星与脉冲星等相对论性天体物理的研究;参与了引力波实验LIGO/Virgo/KAGRA合作组和黑洞成像实验EHT合作组,是人类首例双中子星并合论文和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论文的署名作者之一,并与EHT合作组347位科学家共享了“2020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同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

“她构建了能源-经济-排放-协同治理间的交叉耦合模型,为减污降碳政策提供理论基石。”

同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定量表征、环境与气候影响的政策分析、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模拟分析、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等研究,第一作者成果多次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自然-气候变化》、《自然-可持续发展》等。2017年研究成果“全球国际贸易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提名当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019年指出全球现有能源设施对1.5度温升目标造成严重威胁,该项研究入选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100项研究(排名16)。入选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榜单,2021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吴昊(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教授)

“她研究伊辛模型、高斯自由场、均匀生成树等物理模型,解决多个本领域公开问题。”

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在法国巴黎十一大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菲尔兹奖得主Wendelin Werner教授。2013年到2015年,吴昊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特聘讲师,以独立研究人身份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2015年到2018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做博士后,导师为菲尔兹奖得主Stanislav Smirnov教授,工作期间主要研究Ising模型的相关性质,研究成果“Alternating arm exponents for the critical planar Ising model”发表于概率论领域顶级期刊Ann. Probab.(概率年刊)。

吴昊教授主要从事概率论和统计物理模型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在Schramm-Loewner Evolution(SLE)与平面统计物理模型问题上有突出贡献。2017 年秋,吴昊博士以教授身份加入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成为数学中心引进的最年轻的长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吴昊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统计物理模型中的联通概率。该问题在概率论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它涉及数学、物理多个方向:复分析、随机分析、共形场论、表示论与偏微分方程等。她对该问题的初步研究结果“Global and local multiple SLEs”已在数学物理方向顶级期刊 Comm. Math. Phys.(数学物理通讯)发表。后续研究成果—Ising模型的联通概率,解决了三位物理学家Bauer, Bernard, Kytola于2005年提出的猜想。吴昊教授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全部被SCI收录。2018年荣获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最佳论文奖。

▍吴嘉敏(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

“他通过计算成像方法突破了传统显微成像局限,显著提升活体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与数据通量。”

吴嘉敏,博士,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自动化系博士后,2019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戴琼海教授,从事信息、光学领域的交叉研究,涉及生物医学成像与全光学计算等。通过设计一系列新型计算光学系统突破传统显微成像局限,首次实现了小鼠全脑范围单细胞水平的神经成像,连续数小时时长的毫秒级三维亚细胞分辨率哺乳动物活体观测等,先后在Nature Photon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Cel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拥有多项中国与美国发明专利。

▍杨树(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她研制出高压、高频、高效的新型垂直氮化镓功率器件,攻克了长期困扰氮化镓器件的动态性能退化难题。”

杨树,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0年于复旦大学获微电子学学士学位;2014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电子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导师:IEEE Fellow, Kevin J. Chen教授);2014年-2016年分别于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客座助理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任博士后(合作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Florin Udrea教授)。

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的设计、微纳制造、分析表征以及可靠性研究。在氮化镓MIS器件界面优化、硅基氮化镓器件动态特性退化机制、基于同质外延的垂直型氮化镓电力电子器件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自主研制出1kV/1.2mΩ·cm2单极型和1.8kV/0.5mΩ·cm2双极型垂直氮化镓功率器件,克服了困扰传统平面型氮化镓器件的动态性能退化问题。在本领域权威期刊IEEE EDL、IEEE T-ED、IEEE T-PEL、IEEE JESTPE,电子器件和功率半导体顶级会议IEDM、ISPSD等共发表70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受邀在IWN’2012、RFIT’2015、ISCS’2016、COMMAD’2018、APWS’2019、ECPE Workshop’2020等会议上做特邀报告,编写英文专著章节2章。作为第一/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7次被Compound Semiconductor和Semiconductor Today国际产业杂志专题报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教育部联合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功率半导体企业委托项目、台达电力电子科教基金等项目。首批Hong Kong PhD Fellowship获奖者之一;2015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PhD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每年1~3位获奖者);2016年入选首届CASA第三代半导体卓越创新青年;2018年获得IEEE ISPSD Charitat Young Researcher Award(每年1~2位获奖者,是该奖项创办30年以来中国大陆首位获奖者);2020年获得中达青年学者奖、中国电源学会优秀青年奖。

▍杨辉(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

“他致力于光通信网络跨层域高效调控技术研究,助力加速光通信网络智能化发展进程。”

杨辉,国家优青,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发表ESI高被引和特邀期刊论文等SC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内国外发明专利30余项,国际标准多篇。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担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等人才计划和项目评审专家。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1)等省部级和社会力量奖6项。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IEEE会议青年科学家奖等,5次获得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和国际交流机会。

研究方向:光通信与光网络、6G光与无线融合、全时全域光智能互联、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网络、区块链等。

▍杨杰(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他发展了分子电影技术,实现对分子结构演化的直接捕捉。”

杨杰, 2010年6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导师:祝世宁院士),2016年5月博士毕业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物理与天文系(导师:Martin Centurion教授)。2016年6月加入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工作,担任实验研究助理(Experimental Research Associate),2018年11月升职为副研究员(Associate Staff Scientist),2020年6月升职为研究员(Staff Scientist)。主要科研成就包括:1)首次证实了兆电子伏电子束可应用于气态分子的衍射成像,并实现原子级时间(100飞秒)、空间(0.5埃)分辨率;2)发展了利用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MeV-UED)拍摄气相“分子电影”的实验范式,并应用该方法成功捕捉非绝热过程;3)提出并证实了利用弹性与非弹性电子散射同时观测原子核、电子的超快动力学过程;4)搭建首台针对液相样品的超快电子衍射实验平台,并利用它捕捉到了纯水中氢键网络的“量子拖拽(quantum tug)”现象。

2021年3月全职回国,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基础分子科学中心。杨杰课题组致力于通过发展最前沿的科学仪器与实验方法学,促进人们对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的深层次理解。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通过MeV-UED捕捉气相小分子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2)发展基于MeV-UED的液相样品原子级时空分辨探针,并利用它捕捉溶剂、溶质内的非平衡态结构动力学过程;3)发展基于四波混频或高次谐波的、针对气相有机小分子激发态的时间分辨光电子能谱装置。

▍姚永刚(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他研发出精确可控的电热瞬态高温合成技术,有望促进材料制造及化工生产的高效、低碳、清洁化。”

姚永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四青人才。师从美国马里兰大学胡良兵教授,并与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合作学习。长期从事材料的超高温瞬态合成与制造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与电池材料的快速开发与制造。成果在《Science》(封面)、《Nat. Nano.》、《Nat. Cata.》、《Sci. Adv.》等期刊发表,总被引用10000余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及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并获得美国“2020 R&D 100 award”。担任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SusMat、Metals等期刊的编委或青年编委,Nano Research的客座编辑。

▍周杨(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青年研究员)

“他通过构造“纠缠的有理尾巴”,得到了拟映射不变量穿墙公式统一的几何证明。”

周杨,1990年12月生,2013年获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士学位;2018年6月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科学与应用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8月回国加盟上海数学中心,任青年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