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学录取发放(科隆大学本科)

本文来源:德语说,感谢作者授权!

▐ 2022年06月07日 德国教育•高考

今天是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

与此同时,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德国, 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已经结束了紧张的考试,正在一边等待自己的成绩,一边研究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

德国也有高考吗?都考些什么内容?听说不用一考定终身而且怎么都能上大学,那德国的考生还会有压力吗?德国的大学生活和中国的一样吗?

下面大梦就带大家逐一揭晓德国考生的大学之路。

1/4

作为德国高中生,我怎么取得高考资格?

和中国的高考不同,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教育体制的立法权属于各州,所以德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

德国高中毕业考试由德国的16个州各自独立命题, 各个高校也是自主招生。同时, 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也是德国学生申请大学的资格证书,德国人称之为Abitur。

Abitur 是拉丁文,原意是“离开”的意思。想参加德国的高考,首先要拥有考试资格,这意味不但要上指定类型的中学,还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

条条大路通高考,走不走自己的努力说了算

提到德国高考,必须要先介绍一下德国的中学体制。

德国的中学分为五类:普通中学(Hauptschule),实业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Gymnasium),以及涵盖前三种类型的综合中学(Gesamtschule)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针对有智力缺陷的孩子,即特别学校(Sondershule)。

小学毕业11岁左右,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学习潜力,老师会建议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学继续学习。资质差的学生会被老师建议去普通中学,分数平平又貌似不爱学习的学生会被分到实业中学,只有又爱学习又被认为有潜力的学生会去文理中学。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师资力量,因才施教; 坏处是过早地把学生按分数分成不同的阶层,让本来有潜质但叛逆的学生越来越自卑,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德国的文理中学就和国内的重点高中差不多,不同之处是:只有文理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直接参加准入大学的毕业考试。普通中学和实业中学的毕业生一般会接受为期三年的职业定向培训,然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

如果有一天这些普通和实业中学的学生突然改变想法,想上大学,他们仍然有\"第三条受教育的途径\"。可以在职业学校报名参加应用技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或者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考试,或者可以通过职业实践获得上大学的资格,例如职业技能考试的毕业证书便可以代替高中毕业文凭获得上大学的资格。

虽然这条路要比正常的高考艰辛的多,要付出双倍的努力,但是至少对那些曾经年少迷惘的学生是一次改变命运,重新选择的机会。

和国内备战高考的学生一样,上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孩子一路走来也不容易。因为从 5年级开始,他们的平时成绩已经决定了他们今后能不能上大学。虽然德国高中生不用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但不同学科的平时成绩会被计入Abitur的最终成绩中,所以学生在平时测验中也是不敢大意的。

这个平时成绩占毕业总分数的三分之二,考试内容包括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8门以上的科目。在科目的选择上既强调全面发展也会顾及学生自己的兴趣所在,足见德国人考虑问题的面面俱到。

学校把可选择的课程分为三个大类,学生们的选课必须涵盖所有的3个分类课程,其中德语和数学为考试必选项,其他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进行选择。

语言艺术类:包括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以及音乐和美术等课程。

自然科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营养学,信息技术等课程。

社会科学类: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道德和哲学等课程以及体育课。

德国高中的每次考试和每学期的评定都是按照0-15分的分数来计算的,15分为最高,0分最低。每学期的成绩由口语和笔试两方面组成,一般各占50%。其中口语成绩取决于课堂发言和一些课题演讲的表现。最后两年内(四个学期)所选8门学科的成绩至少累计要达到2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Abitur。

2/4

作为德国高考生,考试中我会经历什么?

每年三月开始是德国的考试季,会一直持续到七月份。由于德国各州实行的教育管理法规不尽相同,各州Abitur的考试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每个州有自己的规定时间,比如黑森州已经考完了笔试,而拜仁州还没开考。

一场为期一个多月的考试马拉松,笑到最后凭实力

要想申请到理想的大学,毕业证书上的分数是关键。毕业成绩由两个部分构成:毕业考试的成绩和最后两年的学习成绩加权计算后得出来的一个最终总成绩,满分是900分,其中600分是平时成绩,300分是毕业考试成绩。

通过分制换算,如果获得1-4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1.0分为满分(823-900分),4.0(300分)为及格,如果成绩不足300分那就无缘大学了。如果不及格,一个考生一辈子只有一次补考的机会。

另外,Abitur考试形式除了笔试,还有口试,通常是3+1或4+1,也就是3或4门笔试外加1门口试。通常是3或4个主修加1个辅修科目,其中主修笔试一般在两星期内完成,辅修在三星期后进行口试。这样一来,Abitur考试从开始到全部结束,一般需要一个多月时间。

德国Abitur的答题时间一般为3-6个小时。可以带食物和饮料进入考场,也可以随时上厕所。所有外语类考试允许携带词典,数学考试还允许带计算机和数学公式表。考试的宗旨是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不需要死记硬背。

一般考试题量不是很大,而且考生可以从考题中三选一,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作答。考试内容多注重学生的解题的思路,对问题的观察角度和逻辑分析的深入程度。往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把一个复杂的题目分解几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然后在逐一解释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以下是拜仁州的德语模拟考题 --- 歌德的诗歌 《重逢》

a)赏析点评一下沃尔夫冈·冯·歌德的诗歌《重逢》!在评论时,请特别注意诗中所指的世界和人类本质形象,并请参考本文附录中摘要的歌德《颜色论》!

b)根据您对歌德《重逢》的赏析结论,请自由选择另一位作者的文学作品做比较,指出自然科学的观点是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

大家不要小看这道题,这里涉及到了关于科学理性和文学感性的探讨,比如歌德驳斥牛顿对光产生不同颜色的解释是错的。解题不仅从文学角度,还可以从哲学思辨入手。第二题还要自选另一位作者的类似作品,这是在考察平时的阅读质量!

德国教育界争论不休,是否要统一高考?

2020年,近十万名刚刚参加了的2019年毕业考试的考生联名抗议,要求放宽数学考试的平分标准。抗议的起因是今年一些州(巴伐利亚、下萨克森、图林根等)的数学题太难了,甚至出现了老师从来没讲过的内容。有些老师也站了出来为学生说话,希望教育局认真对待学生的请愿,寻求一个公平的解决办法。

然而,各个州的解决办法却大相径庭。比如,2020年数学题的难度超出了以往的考试水平,萨尔州教育部决定适当地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巴伐利亚和下萨克森认为,题目虽然难了一些,但没有超出范围,所以维持原判,不会放宽标准。这两个州的学生虽怨气满满,但也无能为力。

高考大统之路慢慢无期,正反双方媒体喊话互不相让

考生请愿事件不仅引起了媒体的持续关注,也让一些德国教育界权威,比如巴登-符腾堡州的文化部长苏珊娜·艾森曼(Susanne Eisenmann)通过媒体呼吁,对复杂不统一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完全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至少统一出题,统一考试时间,从而平衡联邦各州不同程度的教育水平,让学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从2017年开始,针对于高考出题成立了一个所谓的中央题库,各州可以选择从题库中抽取德语,数学,英语和法语的考试题。建立这个中央题库的目的是让各个州高考题的难易程度有可比性,然而各个州仍然有自主出题的权利,即便从题库里抽取了题目,也可以自由修改或放宽评分标准。

德国教师协会的主席苏珊娜·琳克理卿(Susanne Lin-Klitzing)非常反对统一高考题目。她在采访时对巴登-符腾堡州的文化部长隔空喊话 “如果学校必须用统一的教程,统一的寒暑假时间表,不但学生根本没有选择教育资源的权利,也会降低整体的教学水平。”

一方面,家长和学生抱怨德国各个州的教材,师资水平还有提供的课程都不一样。如果因为工作关系,要举家从一个州搬到另外一个州,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另一方面,联邦很多州都坚持自主出题和招生,担心统一高考会普遍降低录取分数线,放宽对学生的要求。

对于未来的德国高考是否需要改革的话题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大梦认为,至少可以先统一规定考试的时间长度和选择的科目,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个面试环节,不再单单依赖毕业考试的成绩。

3/4

参加完高考,我在报考大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德国的教育是社会福利,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学费的,对外国留学生也一视同仁。

但毕竟好的教师资源有限,德国的教育体系同样充满着激烈竞争。而且德国的大学排名也不像美国一样进行综合排名,而是院系排名,比如穆尼黑工业大学的建筑学,柏林洪堡大学的会计金融学,卡鲁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柏林自由大学的教育学等等,都是德国排名第一的专业,想要申请必须有漂亮的成绩单。

学生拿到自己的分数后,首先要弄清楚理想的学校专业是夏季还是冬季招生。如果想增加在德国的大学录取机会,还必须找到每个学校有关每个学位课程的额外信息:注册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需要提交什么材料?对于想学的专业有什么限制?往年的NC分值?

NC 是Numerus Clausus的缩写,它是根据当年专业的供求关系计算的平均分值,也就是最低录取分数线。

各个高校自己决定招生人数和录取标准,一般是按照20%的名额给成绩排名前20%应届考生,接下来20%的名额分配给在一直在候选名单上的往届考生,往届考生的录取评判是根据等待的时间,等的时间越长录取的几率越高,如果等候时间相等再看谁的毕业成绩高一些。

这些往届考生一般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所以当年才没有被录取,但如果执意想学某个专业,可以申请当候补。在候补的这段时间,可以去工作或者实习,也可以去国外读一个学位。

总而言之,只要你有耐心等下去,在德国一定可以上大学。剩下的60%的名额大学自己决定,一般按照应届考生的成绩排序,择优录取。有些专业还会再组织一次测试来决定最终的录取名单。名额招满之后,余下的申请者将自动进入候补名单,只能等着调剂或再申请其他学校和专业了。所以,为了增加录取机率,一定要多报几个大学。

当然,在德国也有一些大众的专业没有任何入学限制。例如,机械制造或电气工程等。然而,这些专业前三个学期的考试淘汰率很高,以便达到“理想”的学生数量,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登殿堂金榜名

大梦在德国有一个中国好友叫海伦,她的女儿今年毕业,总成绩1.7分,收到了科隆大学经济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

和中国的考生家长一样,海伦也在考试前就开始关注收集大学的招生信息,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咨询大学专业的报考经验,周末亲自开车带女儿去各个大学校园感受一下氛围。作为母亲,她非常开明,只适当地提一些建议,尊重女儿自己的决定。

大梦作为曾经的德国大学毕业生一枚,也和海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定要拿高分数去精英大学,学炙手可热的专业,这样才能有一份高薪并且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如果只因为别人眼中羡慕的美好而去选专业,即使坚持下来,也过度消耗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大梦的一个朋友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她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家里人一直希望她去学医。她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以满分的成绩进入海得堡大学的医学系(德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结果越学越痛苦,每天都想辍学。但家人不停劝说,都已经投入四年的时间,怎么都要毕业。她每一门成绩都不错,但考试一结束,她就把所有的书本烧掉解恨。离毕业还有一个学期,她没有和家人商量,突然决定转学法律专业,这意味着一切从新开始。然而,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她说从未如此轻松。

还好德国的Abitur成绩终身有效,大学允许学生半路反悔,重新选择学校和专业。

上面的故事只是个例,为了深入了解德国人对报考专业的想法,大梦在身边认识的德国朋友中做了一个小调查“你们当时在报考专业的时候都考虑了些什么因素?”虽然取样有限,但调查结果多少代表了每个时代学生们想法上的变化。

身边70年代出生的人当时选专业时被告知,工业和汽车制造业还有化工制药是实体经济的支柱,所以最热门的是机械制造或者生物制药相关的专业。

80/90年代的人回答我,当时德国的银行业和咨询收入非常高,身边很多人都选择学法律,金融或者会计税务一类的。

00后们似乎对这些所谓的高薪热门专业并不怎么认同。他们认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说不定很多的创新领域会产生现在听都没听过的职业。所以,报志愿时优先考虑的不是就业和收入前景,而是选择的专业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

几代人报考志愿的倾向也侧面反映了德国社会在的富足进步,几乎没有生存压力,所以个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元自主。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曾说过: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战争,我的儿子才有机会学习数学和哲学,这样他的孩子也才有机会学习艺术。

4/4

新生报到,崭新的大学生活是否如向往般美好?

德国的大学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之分,大体分为三类: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和专科院校(Hochschule)比如,高等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神学院等等。

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综合性大学偏重于理论知识,学术研究,适合将来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学生;应用技术大学顾名思义更倾向于结合社会对就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还有,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的学生不可以直接申请博士学位。根据最新德国统计局的统计,德国目前有423所高校。

以下是对德国大学专业的最新统计[1],根据2017/2018年度注册的学生人数,前五名的专业分别是:经济(24万多人在读),法律,信息工程,机械制造和医学。

以下是对德国大学专业的最新统计[1],根据2017/2018年度注册的学生人数,前五名的专业分别是:经济(24万多人在读),法律,信息工程,机械制造和医学。

[1]https://de.statista.com/statistik/daten/studie/2140/umfrage/anzahl-der-deutschen-studenten-nach-studienfach/

2006年德国的大学教育改革后,学制开始和国际接轨, 分为3年的本科和2年的硕士。不过,很多学生会通常选择延长一年再毕业,这样可有更多时间去企业实习或者选择国外学期的交流项目。

另外,和电影里看到的欧美校园完全不一样,德国的大学没有统一的校园区和绿茵体育场,不同院系分布在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整个学校都融入社会和城市之中。

师傅只管领进门,修行造诣在个人

在德国的大学里,学什么科目,修多少学分,什么时候考试,都要自己操心,没有老师或者辅导员时时在身后叮嘱。教授讲课分为几百人一起上的大课(Vorlesung)和小班教学的研讨课( Seminar),下课后马上夹包走人,一周只有固定的几个小时在办公室为学生答疑。

这对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要求很高,因为教授会布置很多阅读书目,期末考试指不定是从哪本推荐书目里抽出内容当考题。所以很过来人都说在大学里真正学会的是怎么高效学习的方法论。

德国大学的淘汰率非常高,有些专业将近一半的学生都因为挂科毕不了业,只好转学校和专业。让德国大学生最头疼的科目是数学和统计学,很多人因为害怕挂科根本不敢参加考试。

在大学里,最痛苦的要数写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德国人对学术的严谨和敬畏是出了名的,对论文剽窃造假决不姑息。2011年,原联邦国防部长卡尔-特奥多尔·楚·古滕贝格(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因博士论文大段抄袭而且未标明出处,被迫放弃博士头衔并引咎辞职。2021年,联邦的家庭部长弗兰切丝卡•吉菲(Franziska Giffey)的博士论文也被柏林自由大学逐页核查。据法兰克福汇报称,该论文不但有抄袭的嫌疑还对引用的科学资料进行了歪曲和造假。

在德国,大家没有把教育视为一场急功近利的个人单项赛,不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跑在前面,被别人超过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大学的生活更像是一场持久的接力比赛:享受过程,接受帮助,独立思考,学习协作。

大学融入整个城市,学术和社会实践结合。毕业后进入社会不是断崖似的,而是通过实习和培训逐步做好步入职业生涯的准备。

用一句话总结:大学赋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和公平的机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