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平公正公开课(哈佛公开课《公正》)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总是遇到很多两难问题,常常让我们难以抉择,甚至焦头烂额,如何面对两难问题也是大家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西方人和中国人是如何面对的,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犹太人的经济影响力----

大家是否知道?犹太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民族之一,他们掌握着巨大的财富甚至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许多西方大国政治和经济的背后都有犹太人的身影,在美国《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前40的富豪中,犹太人占据了其中的18个席位,金融和媒体行业更是被犹太人直接垄断。仅占美国人口不到3%的犹太人,掌控了美国70%以上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太人正在扼住美国人的喉咙。按照这样的口碑和经济地位,犹太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民族。而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民族。但是两个民族在处理两难问题上却显示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透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智慧和文化。

在西方以法治标榜的社会中,犹太人素以守约守法著称,这很为人称道。而在实际生活中,犹太人同样会遇到种种法律规则与现实条件发生冲突形成的两难情境,面对这种情况,我想两个民族基本策略都会是化两难为两全,但是犹太人和中国人会怎么做呢?两者的应对策略有什么不同呢?

西方人面对两难问题的抱法守拙----

在犹太人内部有这样一个笑话,也许可以作为犹太人处理这一两难问题的幽默解说。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这样一个国家,是一个完全由犹太人建立国家,以色列国土面积2.5万平方公里,比我们的海南省3.54万平方公里还要小,但全球的犹太人都汇聚到那里,所以,以色列的住房紧张问题非常严重,很多人都要自己想办法为自己创造一个家。

有这么几个德裔犹太人就将一个报废的火车车厢作为临时住所,有一天晚上,几个德裔犹太人穿着睡衣,在寒风中颤抖不已的来回推着车厢。

一个本地犹太人不解地问,“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因为有人要上厕所。”推车人耐心地说明。“在车厢里写着,停车时禁止使用厕所,所以我们才不停地推动车厢。”

但凡乘坐过普客长途列车(现在的高铁即使停车也可以上厕所)的朋友,想必都会知道这么一条规定,就是停车期间厕所关闭,其意图想必大家也都清楚。

现在这几位德裔犹太人既然将车厢作为固定居所,作为火车运输工具的属性也就改变了,而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就失效了。可是这几个德裔犹太人却不知道变通(德裔犹太人是最守法的犹太人群体)死守规定,弄得自己很难受,人冻得要命,环境卫生没搞好,这是不是对这个笑话的中国式理解?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一个是法规要遵守,一个是实际问题要解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两难问题,解决两难问题就是一个需要智慧的问题。

从这些德裔犹太人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策略就是,化两难为两全。

第一、他们要坚守自己的法律和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普遍比较富裕,都相对重视法律问题和遵守契约精神,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对于法律的遵守都非常看重。

第二、他们要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毕竟生活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律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共同约束,而个体生活问题却又五花八门,各有不同,都需要去面对。

第三、坚守法律问题要大于实际生活的问题,从价值观来看,犹太人的价值观排序,是共同法规大于个人问题,个人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共同法律之下的。

第四、全民的监督和维护是个人遵守法律的一道防线,如果法律制定出来了,但是群体中有特权的人不遵守法律,还有一些人投机取巧,那这个法律也是无法得到遵守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亚特兰大居住,她经常带着孩子去周边的森林公园度假,有一次她开着车到半山腰停车准备爬山,因为山路并不宽敞,停车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一辆已经停靠的汽车后视镜,也并不严重。

她正要将车停到一边,去查看被蹭车辆情况,这时候从旁边突然杀出一个胖胖的中年美国妇女,拦住她的车,然后对她一边比划一边说道:“我看到了,你将别人的车划到了,你不能离开。”

直到我这个朋友下车向这个人解释要把车停到边上再过来处理这个事情。那位中年妇女才看着她把车停到边上,眼睛还一直盯着她。我的朋友下车后拿着一张纸,在纸上写上致歉的话和联系方式,告知对方需要赔偿或者维修可以给自己打电话的纸条,夹到那辆车雨刷板上之后,那位中年妇女才离开!

这位中年妇女并不是那辆车主人,却跑出来维护一个陌生人的车辆,在我朋友做完处理之后,这位中年妇女才离开,只能说这位中年妇女有一种维护法律的意识,作为一个公民有社会责任,有义务有责任维护国家法律,维护整体法律的尊严。

作为中国人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这几个德裔犹太人太过迂腐不会灵活变通,又会觉得这个美国中年妇女多管闲事,然而要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就完全不是一个迂腐的问题和多管闲事,反倒是变通的表现。

这几个犹太人是寄居在火车车厢之中,这条规定是铁路主管部门制定的,无论其是否有效,列车车厢厕所使用的规定都是铁路主管部门宣布,这几个犹太人没有制定和修改它的权力,自然也没有废除的权利,说实在的,犹太人在面对这类本该自然废弃,但偏偏还习惯记得的法律或约定俗成规矩的时候,要是他们也经常越俎代庖的宣布予以废除或者放弃,带来的影响恐怕远不止环境的问题了。

规定既不能废除,用厕所又在情理之中聪明的犹太人就想出了让列车动起来的点子,只要车厢移动,规定便从其本意上不适用了,无需再由任何人来废除,既然铁路主管部门从未规定是否允许人力推车,他们都可自行决定,而就在他们几个人瑟瑟发抖之中,规定没有违反,如厕的要求也满足了,不是两全其美吗?

再说那位中年妇女,何不是在做一件两难的事情,一方面她看到别人剐蹭了另一个人汽车,想要维护法律和个人的行为,同时又要涉及个人多管闲事带了潜在风险,但是她选择维护法律的执行,自己作为一个法律的维护者,而选择去阻止剐蹭者投机离开,足见法律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在这个两难选择中她好像并没有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也并没有采取什么权变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回避策略和权变策略----

那么我们来说说中国,我们中国人历经5000年的文明洗礼,在遇到两难问题时候会怎么处理呢?我们中国人策略就多了,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话说一位佛教徒家里有不少老鼠、蟑螂之类的害虫,但是佛教的教义是不许杀生,所以他陷入了两难。有难处怎么办?他就去向一个法师求助,现在这个难题是法师的了。法师如果说不能杀,这显得太不近人情,你总不能要求别人和老鼠蟑螂在一起忍着生活吧?说杀呢?又违背了佛祖的戒律。回避这个问题呢?又不符合待人以诚的原则;那法师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家里还是要卫生一点对人比较好。

这个故事中,一个信徒遇到两难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于是把这个两难问题踢给了法师解决,这也算是中国式智慧吧,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两难问题,把球踢给别人,自己避免了两难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甩锅式解决策略。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用到这种策略,比如在职场中,下属自己不决策,而是把问题甩给领导,而领导不小心就接过这个两难问题,同样,作为领导也常常在吩咐下属做事的时候把自己不容易解决问题甩给下属,下属做好了就是自己的领导有方,下属做砸了就是下属做的不好。这算是一种中国式处理两难问题的策略。

再来看看法师,看来法师有更高的智慧,这个问题本质上说对于法师也是一种两难问题,而且在两难问题之上还有一个智者光环难题,作为法师应该拥有更高更被人信服的智慧,所以,法师也是难。于是法师采用了更高的策略—闪避策略,这是什么策略呢?就是不正面回答两难问题,而是选信徒想要结果的回答,信徒提问自己想干净但是不想杀生,那法师就说信徒想干净的想法正确,但是回避杀生的问题回答,对两难问题躲闪腾挪就是不直接回答,同时赞成你想做的事情。

太高明了吧,信徒你是来想获得更干净的环境,但是不想杀生,来请叫我,我也赞成你的想干净的想法,但我不表明我赞成你杀生与不杀生的态度。法师又把球踢回去。好圆滑的手段,作为信徒可能会发现,法师原来是支持自己干净的想法的,那么就是支持自己杀生杀死害虫想法的,于是回去可能就把害虫们干掉了,如果信徒再找到法师说自己杀了害虫们,法师却说这是信徒自己所为,法师并没有明确告诉信徒杀死害虫,法师还可能解释说,是让信徒保持干净的环境,这样害虫们自然就不会生存在干净的环境。总之,法师只是动嘴,信徒却是行动,这就是法师的回避策略,也是中国智慧的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用在下级把两难问题踢给领导,领导又把两难问题踢回下属,同样是异曲同工的智慧啊。

生活中我们再看这个问题,媳妇和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是个千古两难问题,也是当代男人普遍会被问到的道德两难问题。中国人的智慧还是非常丰富的,有的人从技术、功利的角度出发回答,“救体重最轻的”或者“救离自己更近的”,还有人干脆直接取消其中的道德困境,回答说“她们都会游泳,而我不会”。

面对两难问题,中国智慧和犹太人的智慧就不同,中国的智慧还有一个高级智慧叫做“权变”,就是随机变通的意思。根据情境随机变通的策略。这还得归功我们的智慧先贤。

就拿孟子来说,作为古代的智慧贤达,也会遇到很多两难问题,孟子在儒家思想“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下,他遇到了“假如嫂嫂掉水里,能不能用手去拉”的问题。孟子既要维护儒家礼教又要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孟子就提出了“权变”这个智慧,“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由此,孟子是不是应该为中国人“善于权变,不遵守规则”的民族性格负一点责任呢?

从古至今,都存在各种两难问题,美国学者萨伯在其法理学著作《洞穴奇案》中讨论的“人吃人问题”,在难以脱困的前提下能不能吃人自保。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在《公平正义》公开课中提到的“铁轨困境”思想实验,火车司机面对在正常铁轨上玩耍的多名儿童和废弃铁轨的一个儿童,是选择正常铁轨还是废弃铁轨也是一个两难问题。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为了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而设计的“海因兹偷药”难题,面对妻子生病将死又没钱,只有镇上的一个医生有特效药,他是看着自己妻子死去还是去偷药都是一个两难问题。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欲望都要自己生存和顾及个人利益,同时,每个人又都是社会群体的一份子,又要遵守社会共同的法律和到的规范,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冲突的时候,两难问题就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问题。

从犹太人的尊法守拙,透露出了犹太民族懂得维护法律就是维护社会公平秩序,就是最大化提升社会效率,就是最大化简化每个人的行事成本和节省时间,最大化的创造了民族间的信任和社会信任。

而中国文化的权变策略则是透露出了中国智慧,但是却可能增加了维护法律成本和降低了整体社会的效率,也让整个民族感觉更加圆滑而缺乏信任,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道德两难问题存在对立矛盾,可以说是难以解开的。而解决办法最好从根源上去消灭它,即不要让现实滑落到道德两难的境地中。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有对两难问题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