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留学生总数稳定发展,但是大家的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冷门目的地国家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选择。
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热门,意大利、爱尔兰、瑞典等欧洲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非传统热门留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也开始成为不少中国学生的选择。不同于传统热点地区,这些国家可能意味着相对低廉的学费、更短的学制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在内卷、“996”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去冷门目的地国家留学就更轻松吗?《南方人物周刊》联系了近10位在不同国家留学的人,他们的目的地包括希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泰国、马来西亚等等。他们中有人考研失败后去留学,也有人厌倦了工作的重压决定给自己放个假。
在与《南方人物周刊》的对话中,他们都坦承自己留学的念头由来已久,契机或许是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的恐惧,或许是对规律日常的渴望,又或是换个行业安身的勇气。
赴异国生活往往意味着将自己浸润已久的关系网络连根拔起,从头再来。这其中既有学习新语言的困难、文化适应的障碍,也包含对陌生国度社会保障体系的不习惯。真实的留学生活总是快乐与沮丧并存,而这些,绝非互联网上常见的重启人生的成功叙事那么简单。
抛开浪漫化的想象,去冷门目的地国家留学也是一项经过计算的决定。许多受访者都提到学校排名是他们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学费与生活成本。在这些计算的背后,也不乏寄希望于通过高性价比留学获得考公考编资格的人。
最后是走与留的问题。根据《报告》,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和国际关系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下,留学人员回国潮涌起。可落到每个个体,直到做出决定前,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明晰。许多受访者都向《南方人物周刊》提到想留下来的计划,但同时,他们也在准备着回国工作的材料和考试。也有人为了延迟做这项决定的时间,决定读博。
内卷不会因为留学而消失,人生也不会真的重启,但至少,他们再面对这一切时的心态变了。
我们选了三个受访者的故事,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往前走就会有路的”木易 27岁 马来西亚 马来亚大学教育管理在读去马来西亚留学前,我在一家国有控股银行工作了三年,从普通柜员做到基层管理。那时候我额外的营销任务很重,公司不允许我们下班不接电话,理论上虽然是早八晚六,但工作到晚上11点也是很常见的事。节奏像在大厂,收入又没有大厂高。我们的工作压力大,我没有多余的时间享受生活,周末也只是在代谢工作日积攒的压力。
我是学日语的,进银行是机缘巧合。其实我做得还算顺手,薪资也不错,但我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不喜欢这份工作,就这样膈应了三年。说到底,我不想过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结婚生子,把孩子养大,然后退休。我知道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但我想看看别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递辞职信时,经理也挽留过我,给我放了几个月的带薪长假,但我还是决定离开。更现实的考虑还包括,在一个子弟比较多的圈子里,向上晋升也变得更加困难。他也能理解。几年前和我一起校招进入这家银行的有350人,等到我辞职的时候,只剩下不到200人。
因为上一份工作做得不开心,辞职后,我想换一条赛道。纯文科的选择不多,加上年龄的因素,我决定转向教育。这是大家现在很重视的领域。
我也想过考研,继续留在西安。准备了四个月,感觉跨专业考研的压力还是太大,对我来说有些吃力。那个时候我和男朋友也分手了,好像没有再待在西安的理由。思前想后,我决定去留学。
当时我只考虑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这几个地方,前两者太难,最后我只申请了马来亚大学。它的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前100,即便我以后回国就业也拿得出手,去其他国家也比较受认可,学费在众多留学国家中比较低廉,适合我的情况。
我申请的专业是教育管理。它要求申请者有2-3年的教育或管理经历,绩点均分在83以上,雅思6.0分。我考过了雅思,准备好成绩单和推荐信,把在银行工作期间给高中生讲的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写进了个人陈述,后来学校就发了offer(录取通知)。
木易搭地铁上学途中的风景(受访者提供)
我是2023年2月到的吉隆坡,如今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年。
这一年我变化挺大的。以前在银行上班,同事之间很喜欢攀比。比谁嫁得好,比谁的老公更可靠,比谁买的包更大牌,谁去哪儿旅行。好像永远都在讨论别人的生活。即使你不想参与,听多了也会用那些目光审视自己。我还没有强大到不受这些影响。但在这里,没人关心你到底有钱没钱,大家也不会太过问你的个人生活。我现在物欲降了很多。
来读书之前,不少学姐学长说如果是拿东南亚的硕士文凭,会被认为还不如国内二本的硕士。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是全英授课,刚开始我有点跟不上,后来慢慢才适应。我们没有行政班的概念,经常一起上课的有三十几个人,本地生占1/3,其余是国际生。我身边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年纪都很小,他们没工作过,都是直接来留学的,毕业后也打算回国。
现在我更想留在这里工作。国内的工作压力太大,我很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被迫去卷。在这里,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可着急的。我的老师总慢悠悠的,除了工作时间,很难在其余时间找到他。这在国内看来可能有些懒散。但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熬夜加班,为一份工作压抑自己的情感。我的老师和本地朋友都说过,家庭和生活才是他们的第一位。
当然也有本地人去邻国新加坡工作,这跟国内选择高薪工作的人一样。另一部分人就没那么卷,大概也是因为他们政府对本国人的扶持力度很大。看病不用花钱,上学不用花钱,房价低,车价也低。我们租房贵是因为留学生带动了附近一带的租金。
木易的教育财政课堂(受访者提供)
如果我真的留下来工作,我不会选择吉隆坡,而是周边的州,类似国内的三四线城市。每个月4000马币(约合人民币6000元)就能涵盖我所有开销。前几天我刚面试了隔壁州的一所独立中学,面试的问题都挺常规,主要是看我的教育理念是否与他们学校相符。
我还有一年才毕业,所以也不着急。以前我做事喜欢两手准备,很怕没有安全感,辞职考研已经是那个时候我做过最没有安全感的事。现在我觉得不需要了。如果我没在这里找到工作,我也许会回国考编,去高职或大专院校教书;也许会去其他国家读博或者二硕,只是一定要申请奖学金。往前走就会有路的。
“找工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汤汤 24岁 亚美尼亚 埃里温国立大学新闻系在读去亚美尼亚留学前,我考研失败过,也工作过。
回想起来,我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的职业方向。我想规划,但执行力不好,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的本科在河南的一所师范院校。大学的氛围跟高中没什么差别,我们宿舍的同学每天都在学习,好像还没从高中那种状态走出来。大家从大一就确定了自己要考研,没人会把这一选项排除在外。等到大三,家里人催着考研,我也开始备考。当时我身边的同学不是在考研就是在保研,想工作的人很少。
我学旅游管理,我们宿舍六个人,考研的时候都想跨考。两人跨考法硕,而我要跨考英语。
备考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去自习室学习,但知识也没有进脑袋,有时候看着书,眼泪就流了出来。我缓了好几分钟才意识到自己在哭。那个状态太可怕,让我回想起大学前两年的抑郁情绪,那时我有阵子不想起床,还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当时就不想考了。
但我还是进了考场,结果当然是不太理想。这之前我已经找好了工作,在郑州的教育培训机构,教高中英语。
实际工作起来其实是一半教学、一半卖课,我很不喜欢。后来遇上双减政策,机构大裁员,组长跟我们担保说公司不会逼我们走的,但我还是离职了。我其实早就想离开了,但一直没有勇气。“双减”好像一个推手。
离职后,我总要找点事做。要么工作,要么读书,我已经工作过了,就想着去读书。对我来说,留学没什么目的,就想出来看看,去亚美尼亚留学是因为我对象在那读书。
我爸妈起初不同意,他们不想我离家太远,我觉得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怕我不回来。我呢,一向不喜欢陌生的环境。本科报志愿的时候想过叛逆地全填省外的学校,父母也没干预,但我还是全填了省内。还是比较恋家吧,出国对我来说是件有挑战的事。对象就一直鼓励我,打消了我一部分的害怕。
2022年8月,我到了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先读了一年预科,学习亚美尼亚语。通过语言考试后,我正式进入研究生的课程。申请的时候,我选了新闻学院,学校告诉我可以选公共关系或新闻专业,我选了后者。
班上15个人,只有我是外国人。他们也很好奇我为什么来这里读书,我刚开始说因为这里很美这种客套话,后来熟了,我就说因为朋友在这。
我们这学期每周共有七节课。周二有两节大课是埃里温新闻,埃里温是亚美尼亚的首都,我们的老师在埃里温的公共电视台工作。他上课时会让我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采访、做报道,最终结课时要在电视或网络上展示。他还让我们每天写10条自认为应该关注的新闻,在家里试着播报。我讲的大多是中国的新闻,他们应该也不感兴趣,但我会在其中找一些共同点,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大部分课的老师上课讲亚美尼亚语。有一门媒体与个性化的课,老师每次课后会在班级群组里用英语把课上的重点写出来,也会问我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本科上大课的时候,我总是很怕老师,不敢交流。在这里,老师和学生经常坐在一起聊天,有时候我不能完全听懂,还挺有落差的。就像我们现在聊天,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上课我想发言都会先打好草稿。这么好的氛围,我却没办法彻底融入。
在这里待了一年多,我去过格鲁吉亚,还去了两趟土耳其,我都觉得没有国内好。国外没人认识你,穿得多恶心都没人管,走在街上突然发疯也可以。但国外没好吃的。昨晚我做了一顿很难吃的饭,还大哭了一场,也没写论文。
今年6月我就要毕业了,随着我亚美尼亚语水平的提高,我还挺想读博的。我跟导师说了自己的意愿,他说学校最近和中国大使馆有合作项目,能免除博士生的学费。生活费方面,我可以去孔子学院兼职,这里的人学中文的热情蛮高涨的。有一个本地的旅行社正在招人,我也可以去工作。
我想留下来是因为对象想在这里读博。对我而言,陪伴的比例大于我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野心。实际上,这么多年,只有一个学姐尝试在这里读博,还是六年前,她现在还没毕业。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回国了。
我听说一个学姐只在这里读了语言班,回国恰好赶上北京一所大学开设亚美尼亚语专业,就把她招进去了,直接入编。找工作这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又到了面临抉择的时候,我还是很难作决定,大概到时候就知道了。
“大家总说互联网公司很卷,我还蛮享受的”怪兽小啊(裸辞留学版) 29岁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商业分析硕士在读我来马来西亚不到半年,在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读商业分析。学校在西马南部的一座小岛。我住的房子窗外是海,每天睁眼就能看见海,感觉很放松,不像以前旅游住海景房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没有真正感受海。
留学的念头在我2018年本科毕业时就萌生了,但当时我进了互联网大厂做运营,待遇不错,就一直工作了好几年。一直到去年初,家里人总说我看起来太累了,不如休息一段时间。
那阵子我和朋友们聚会,聊天的内容也都是工作。朋友们说我太卷了,聚会像开会,我总充当着主持人的角色,好像没有日常生活。
其实我经常失眠,晚上睡着的时候会突然醒来,开始想工作,想通了才肯睡,想不通就醒着直到第二天上班。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是有问题的。
留学对我来说就是给自己一次休息的机会,调整作息、情绪和家庭关系。实际上我休息得特别彻底。
刚来马来西亚的第一个月,我很不适应。或许是这里太热了,整体氛围都懒洋洋的,人一天好像只能做一件事。我们有门课的小组作业需要拍一个视频,我跟同学合作,本来一个上午就能做好,他们能拖一周。
过去在大厂,我的同事们早上6点就起床学英语和健身,之后再去上班。工作消息都是秒回,如果没及时看到,也会在几小时内回复。还在上班的时候,我晚上10点多下班回家后会一边吃小零食,一边回复白天没处理完的信息,周末也是如此。但在马来西亚,大家一般用邮件沟通,回复频率以天为单位,而且还得是在工作日。这搞得我有些焦虑。
一直以来,我是个不允许自己停下来的人,在大厂快节奏的工作期间,我还考了直播证。我习惯了给自己定目标,再逐个拆解实行,什么时候考四六级、什么时候找工作都是我规划好的。如果做不到,我也会想办法做到,或者换个目标,曲线救国。来马来西亚之后,现在做任何事之前我都会先想一想“如果做不到怎么办”。
一定是有落差的,而且可能是年龄差的缘故,我和身边的同学也没那么同频。不过后来我发现认识的华人朋友们其实非常努力,每天早八就去实验室了,晚上12点才离开,也不爱看短视频。我想之前的不适应可能是我没找对圈子,在大厂,HR会帮我们提前筛选彼此投契的人做同事,但在这里,我要主动筛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东南亚留学很水,实际上它就是有些水。但这要分开来看,它的硕士课程内容很像是用英文把国内本科的课程再讲一遍,可它不水的地方在于考试,它会考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像国内很多是考名词解释。如果大家只停留在上课,没有自驱力去实践,当然会觉得水。
虽然我说留学是想好好休息,但我不想自己的生活只有休息。实际上,飞来马来西亚前一天我还在上班。过去大半年我也没闲着,我装修了房子,写了一些文章,还在备考雅思,为之后找工作做准备。
我把自己的裸辞留学经历发在社交平台上,收到的私信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问我去马来西亚念书的原因。其实最初,我首选的目的地是香港,它和北京很像,比较适合我,但因为申请得太迟,我没收到offer。另外一种是问我毕业之后的打算。
来马来西亚之前,我查过当地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业,比如英特尔和Shopee都挺不错的。现在对我来说,一份工作所属的行业是否有前景,是否有裁员风险是我最在乎的。我也不排斥重回互联网公司。我知道大家总说互联网公司很卷,但我还蛮享受这种工作状态,反而讨厌不卷,那太慢了。
(为保护隐私,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王佳薇
责编 李屾淼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