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卷《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宝箧印陀罗尼经》),系北宋开宝八年(975)印本,原藏于杭州西湖雷峰塔中。
的杭州雷峰塔景
经卷的发现1924年9月,雷峰塔倒塌,在塔内发现《宝箧印经》多卷,世称“雷锋塔经卷”。据说当时散落出来的藏经,有的展卷成屑,有的被不识货的人随便丢弃,损失惨重。
俞平伯在《记西湖雷峰塔发现的砖塔与藏经》中说:“就杭州约略观测,出土的殆不过千卷,且包含近整的残品在内,真所谓存什一于千百矣。”叶恭绰在《为赵甫臣题雷峰塔藏经》中说:“藏经争掠取,不胫散八极。成毁固有时,破坏终堪惜。”所以雷峰塔经卷保存下来的很少,尤其以完整可诵者为佳。
1924年雷峰塔倒塌时的场景
姜丹书《雷峰塔始末记》云:“有许多砖之侧面有一圆洞,深约四寸,口径约六七分,下端不通,中藏经卷,木塞未烂者经尚完好,已烂者经亦朽腐,大抵朽腐者多,完好者甚少。……此经系用白棉纸,木板精印,阔约二寸,长约六尺四寸,内用小竹签为轴,捲成花炮状,外用绫裹,更以锦带缚之。……(经)近乎千年,诚可谓片纸只字,珍如凤毛麟角矣。”
放置经卷的塔砖
馆藏《宝箧印陀罗尼经》西北大学图书馆藏《宝箧印陀罗尼经》经过装裱,完整可诵。签题“杭郡西湖雷峰塔经”,署名“逸庐主人识”,疑为柳肇嘉旧藏,经卷前有邹适庐题名,次为《雷峰塔图》,再次为经卷。柳肇嘉(1884或1886-1962),字贡禾,号逸庐,江苏镇江人。《京江柳氏宗谱》(2008 年续修)有传,称“柳肇嘉的遗作、遗墨,珍藏的字画、典籍、孤本、善本等因种种原因,毁之殆尽,片纸只字无存。”邹适庐(1864-1940)浙江海宁人。清末民国时期金石研究及收藏大家。《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传:“邹安字寿祺,一字景叔,号适庐,浙江杭县人。博览古器,考订精详。写金文极古拙,卒年77。”
经卷首镌“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记”,次镌佛说法图,次镌经文。卷末有吴湖帆、叶恭绰题跋。吴湖帆 (1894—1968) ,江苏苏州人。初名翼燕,字遹骏,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清末举人,1912年后任交通部总长,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等。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中国画院院长。
西北大学图书馆藏《宝箧印陀罗尼经》邹寿祺题名
西北大学图书馆藏
《宝箧印陀罗尼经》中“雷峰塔图”
西北大学图书馆藏《宝箧印陀罗尼经》“佛说法图”和经文(部分)
吴湖帆跋文为: “甲子九月武林雷峰塔崩,士人于瓦砾中搜得宝印经若干卷,于是传世。按刻经乙亥即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北宋椠本名贵何如?而此卷首尾完整,尤为难得,今归博山兄秘笈。丙子元夜吴湖帆谨观。”
叶恭绰跋文为:“吾国雕板始于佛教典籍,故研究板本应注意悉昙文字,乃不刊之义也。此经刻手精整,言宋板者当以为先河(距开宝七年蜀刻本大藏仅迟二载),乃人多为忽视。惜孟蜀石经不全,不然当可比美。丙子元夜于博山先生斋头见此,偶书所见。遐庵叶公绰”。
博山为清末藏书家潘承厚之号。潘氏字温甫,号少卿,又号博山,别署蘧庵。潘承厚出生于书香世家,精于鉴赏和收藏,善画山水花卉,喜聚名贤手翰。潘承厚去世后,其“宝山楼”藏书一部分被售卖,一部分善本捐给北京图书馆。
吴越王钱俶所刻印的《宝箧印陀罗尼经》,不仅推动了吴越国印刷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朝鲜早期的印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北大学图书馆藏《宝箧印陀罗尼经》不论在版本还是影响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根据文化部颁发的《古籍定级标准》,定为壹级壹等古籍。2009年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为03027。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