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在哪个城市

编者按:大学,让城市青春有活力;城市,让大学厚重有底气。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一所好学校而认识一座城市。一座大学之于一座城市,增添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书卷气息,更有一种意气风发的前行力量。

12月22日,滨州学院正式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这是一个校地双向奔赴的历史注脚。

大学更名,不止是个仪式、象征,更是一场值得铭记的历史质变。这一质变,是长久深厚的发展量变所支撑、推动的。

大学更名,见证着滨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见证着几代滨州人的热切盼望,见证着这所高校69年的办学史和17年航空办学的高质量积淀。

那么,在此时,应该深度追问:滨州学院为何更名?更名的意义在哪儿?对滨州的长远影响有啥?这场校地情将开启什么新篇章?带着这些问题,滨州新闻传媒中心策划推出《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一场城市与高校的双向奔赴》专题报道。该报道分上下两篇,将跳出滨州看滨州、站在未来看现在,深度解读这场“双向奔赴”,以飨读者。

从无到有 由弱变强 全国首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翱翔蓝天”

大学与城市,风雨沧桑来时路。

1952年10月,地委专署机关由惠民县城迁至北镇。那时的滨州,没几家工厂,没几座楼房,没几条马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起步于庄稼地、小平房,没几间教室,没几个老师,没多少学生。

请看极简版校史:1954年,成立北镇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北镇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供销技校并入;2000年与教师教育学院、电大合并;2002年,惠民师范学校、博兴师范学校并入滨州师专;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滨州学院,成功升本;2023年12月22日,正式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

从一个小师专到航空教育重镇,这一路,是城市和高校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相互扶持。

滨州对高校,厚爱一层、撑腰鼓劲,工作上全面帮助,设身处地为师生办好事、解难事,才有了今天的“翱翔蓝天”。这所高校在滨州,孕育、诞生、传承、发展,为这座城的蝶变作出了突出贡献。

那么,该校的航空教育是怎么发展的?

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倾力助推升本后的滨州学院“上天”

20年前,您会想到滨州能培养飞行员吗?

恐怕多数人不敢想、不敢信。

那时,滨州撤地设市不久。那时,滨州学院刚刚升本。几十年来,这座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师范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跳出滨州看,站在山东、中国、世界地图旁观察,那时的滨州学院特点不明、体量不大、质量不优,跟名校没法比,甚至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

升本后,走什么路?

是走向基础理论,还是拥抱实践应用?是走向大而全,还是聚焦小而精?

当时,市委市政府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提议——“航空教育”。滨州学院经过深思得出结论:这绝不是异想天开,这是个立足滨州实际、深具超前谋略的科学决策。

2006年,山东省对航空产业进行了全面布局,我市着力打造全国通航产业高地。基于此,滨州学院坚持需求导向,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航空产业发展需求,设置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民航飞行员,填补了山东省航空类专业设置的空白,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只是,这一路的艰辛,滨州人冷暖自知。

该校飞行学院刚成立时,没底子、没经验、没师资、没设备。最初的两级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用的都是“淘”来之后的影印教材。外地、外界甚至内行,很多人都对这一实践不抱希望,甚至语带讥讽。

但师生信念如磐,在滨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校“集中力量办大事”,集全校之力发展飞行专业,把飞行学院当“特区”来建设,特事特办。对这个“一把手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就是施工队长,亲自挂帅亲自干,尤其是求人、等人的事,都有院领导冲在前亲自干。

熬过最初的艰难,靠的就是党性。最初,该校飞行学院建院时,初创团队仅有的7人都是党员。多年来,党员带头干,成为师生烙印在心中的自觉。为培养根红苗正的飞行员,大到“机长大讲堂”,小到党员示范宿舍,从党总支班子、到每名教师,飞行学院全方位引领、立体式教育。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食堂里、宿舍里、活动中,为学生解开思想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正因此,2021年,该校飞行学院党总支获全国“两优一先”表彰。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今天,师生们有个共识:滨州航空蓝,源自党建红。

600余人升任机长,飞行学院党总支获全国“两优一先”表彰,证明滨州人能、行、成

在该校,有个“机长墙”——墙上全是当机长的校友。这面墙告诉您:该校是国内培养民航人才的六大基地之一。截至目前,该校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已有600余人升任机长。乘坐山航飞机,有大概率是“滨州飞行员”在助您航行。

透过数字看地位——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滨州学院飞行技术专业与北航、南航的飞行技术专业并列为三星级专业,居全国第5位;在2019年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其飞行技术专业被评为四星级,属于中国高水平专业,位列全国第5位,山东省第1位!

透过教材看底气——当年困扰我们的教材问题,一去不复返。请看实例:2020年8月,由滨州学院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牵头发起,原国家民航局局长杨元元担任编写委员会主任,全国15所航空类高校、航校共同参与的飞行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出版发行。这套教材一共15本,由滨州学院教师主编的就有5本,占比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滨州编著航空教材的能力已经出类拔萃!

放眼全球看竞争力——部分学员先后赴美国泛亚航校、美国航空集团飞行学院、美国希尔斯伯勒航校、美国三角洲航空等7家航校进行飞行训练,专业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在美国泛亚航校,该校飞行学员一次过关率70%以上,打破了该校多年来一次通过率45%的最高纪录,并获得了唯一一个飞行技术奖!

2020年春,疫情蔓延之际,滨州学院正在美国、捷克、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7所航校训练的学员,纷纷通过电话、网络向母校老师报平安,表达对家乡父老的牵挂。这让我们知道,每年滨州学院都有近200名飞行学员在全世界进修!

“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滨州招飞的宣传,对滨州了解的越来越多,我们感觉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飞行,信心特别足。”来自福建的2020级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家长说。可见,“滨州机长”已经成为了滨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2021年,时任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党总支书记的王同印赴北京参会,代表该学院党总支领取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在复兴号高铁上,在人民大会堂,在鸟巢,在天安门广场,王同印一直问自己:“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极其普通的党员,我为什么能够见证、参与如此光荣的历史时刻?”

王同印感慨:在北京,没人认识他,但很多人都知道滨州航空很厉害,都愿意跟他谈滨州、聊航空。

谁说滨州人不行?谁说滨州人不能?谁说滨州人不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咱滨州人能造飞机、开飞机、卖飞机!

这份珍贵的自信,这份发展的底气,山东航空学院贡献良多。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支持滨州学院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将学校更名工作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从滨州起飞的,不止飞行员,还有“空姐”“地勤”等多个专业的毕业生。

在培养飞行员的基础上,该校于2015年组建航空工程、机电工程、机场、乘务等航空类学院,聚力做大航空特色。2021年,该校“十四五”规划就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进行系统谋划、全面推进,逐步做强航空特色,面向航空领域培养人才的二级学院达到14个。

目前,该校有航空类专业(方向)27个、其他与航空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方向)24个,面向航空领域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占学校专业(方向)总数的56.04%,航空类在校生9678人,超过在校生总数的一半。

该校航空类学科专业建设日益加强。围绕航空服务业和航空工业,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大力实施“学科强基筑峰工程”,打造以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龙头学科的雁阵式学科体系,交通运输(航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首届招生35人。

目前,该校已与国航、山航、川航等32家单位“订单式”联合培养飞行、机务、乘务等航空专门人才,与济南机场、青岛机场、东营机场、山航等合作培养机场安检、运行、签派、空管等航空类人才;与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美国德尔塔州立大学合作开展飞行器制造工程、交通运输本科教育项目,联合培养航空人才;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航空类企事业单位签署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这些都是助力学校更名的厚实基础!

这一基础、成绩的背后,是滨州的鼎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支持滨州学院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在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政产学研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广泛协调、积极帮助学校成立飞行学院,培养飞机驾驶和维修方面的专业人才;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对学校引进的博士人才给予每人18万元至27万元的生活补贴;将学校更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共建141航校作为重点攻坚突破项目,提供500亩土地和5亿元支持资金;与山东省教育厅共建滨州学院,给予8000万元经费支持,推动学校加快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大学,让城市青春有活力;城市,让大学厚重有底气。这份校地情,由来已久,滋味绵长。更名后的山东航空学院,必将更有力、更有情地书写翱翔蓝天的滨州故事。这一双向奔赴,路漫漫,所向是星辰大海!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