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UA设计学堂
近期我们邀请到了具有代表性包括转专业且offer拿到手软的学长学姐,来分享他/她们在申请过程中的经验、心情以及最真诚的建议。
梦圆世界名校 开启全新求学旅程
︱学员介绍︱
Y.P.
建筑学本科
OFFER斩获
英国AA建筑学院联盟 (附院校介绍)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英国卡迪夫大学
Cardiff University
︱申请历程︱
我其实是一个很随性的人,说得好听一点是随性,难听一点就是没有规划。在大二大三开始意识到本科学校的建筑教育并不够优秀以后,也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的未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依旧是得过且过地继续着自己剩余的本科生涯。直到大三暑假,我偶然间去香港旅游,并参观了他们的毕业设计展以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国内外建筑教育的理念有着多么大的差异;也正是从这次参观开始,我才初次萌生了想要出国深造的念头。
决定出国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心路历程。在接受了二十多年的国内教育以后,我其实对留学这条路一无所知,所有的信息都要从头收集。因此我希望所有有出国想法的同学们,不要害羞,不要拖拉,尽快从所有你能获取的信息来源了解有关出国留学的信息,包括学长学姐、学校老师、机构老师……等等。你只有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环境,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甚至是目标院校的招生偏好、教学风格等,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集的准备。否则就只能像我一样,在迷茫中浪费大半年的时光。
在跟父母商量以后,我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并因为性价比等原因,选择申请英国的院校。虽然我从大三开始就有了留学的想法,但是真正开始准备的时候已经很迟了,大概到了大四下学期。所以我为了避免自己在探索路上再走弯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寻找作品集辅导机构。在跟孙老师试课的时候,我发现孙老师的教学风格很适合我,会对我的设计思路产生很多启发;在看过往届学生作品以后,觉得孙老师的方案实力也值得信赖,于是就果断地选择了UA Studio。
整个作品集的制作过程可以说充满曲折。我开始制作作品集的时间正是疫情爆发期。那时我觉得时间还早,人也因为一直在家没法出门而变得懒惰,所以初期想法不少,但是产量却极低。后来学校开学,校内设计和作品集同时进行,导致我的产量进一步下降,更别说我后面还参加了学校强制要求参加的实习,所以第一年的作品集制作其实很不理想,我也因此gap了一年。第二年其实也不是非常顺利,语言考试一直没过,导致我的时间安排一直在语言和作品集之间反复横跳。但所幸在后期和孙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自己也紧张了起来。最终还算是获得了不错的结果。
我的作品集还是以个人独立项目设计为主,并未参加一些竞赛,但我觉得没有竞赛的合作与时间规划可能也是我产量低下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再来一次,我想我一定会和UA Studio的同学一起参加一些竞赛。
︱作品展示︱
我的作品集中有四个项目,在和孙老师的交流讨论之中,逐渐发现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社区,或者说,人们的居住空间与周边活动空间的各种联系。我的设计并非为某些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更多地思考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带来何种影响。虽然这不一定是个高明的做法,但我想这也是我作品集的某种独特之处。
第一个项目是旧工厂改造。我选择了一个有着20个筒仓的旧面粉厂,它还带有一条很长的江边传送廊道。筒仓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建筑形式,虽然它曾经仅有储存功能,但实际上它圆柱形的外表在任何时候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内部圆形的空间也十分有趣味性。因此我决定将这些筒仓外表完全保留下来,其他部分的建筑体则是仅保留框架。我曾经去过一些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的艺术馆,它们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一开始就想利用筒仓空间的特殊性与趣味性,把它改造成一个小型的艺术馆。但是我不想让它成为一个没有展览时就无人光顾的场所,因此我决定将其改造为一个带有展览馆功能的市民活动中心。
建筑整体被我分为了两个部分,西侧是完全架空的活动空间,而东侧则是一个小餐吧。底层的顶面是筒仓的出料口,这种规律的圆锥体营造出了一种十分有趣的建筑纹理,于是我将底层架空,作为儿童的活动空间。在面向珠江的一侧,我插入了一个几何体块,作为社区礼堂使用,也可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我在建筑底层将原本的直柱改成了拱形柱廊,让传统元素与工业化元素产生冲突,使整个建筑显得不那么粗犷。
上层的筒仓则都是展览空间。在不同的区域,我使用了不同的交通流线,尝试营造不同的室内空间效果。在筒仓顶层,我增设了一个金属盒子,用于设置一个规则的矩形展览大厅。顶层展览厅周边则是将筒仓顶部加高,形成十多个相对独立的顶层活动空间。江边的传送廊则是被设计为景观长廊,分为了上下两层。下层完全敞开,作为室外广场与室内空间的过渡区域。东边的体块则主要是休闲空间,在东侧的墙面上我设置了数个向外凸出的观景台,让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角度的景观。
第二个项目是模块化高层设计。虽然说是修改,但其实只使用了原设计的场地,其它部分基本上是全部重做了。基地周边的地块功能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建成年代较早,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已经十分破旧,整片社区缺乏活力。因此我希望在这个地块上建造一个综合性的住宅楼,并让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活动点,甚至吸引许多其他地区的游客,从而唤醒地块的活力。
我希望这栋建筑能够在未来不断扩展,所以选择了可以延展的模块式建筑。这也使得各种功能体块可以更为自由地被布置在建筑体上。我发现周围的居住空间、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例如,住宅区的绿化很少、居民需要去到另一片地块才能进行一些公共活动等。我希望在这片有限的土地上展示将三者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因此,我在建筑中主要设置了三种功能块:居住、公共活动和绿地。它们不像传统社区那样水平堆叠,而是在垂直方向上相互结合。这使得居民可以在几乎每一层享受到足够的公共空间和绿化。
第三个项目是一个剧院。我注意到了一个长沙的古街区,它被周边不断建起的新城区包围,在这个区域显得格外孤单。老城是一座城市的历史, 因此,我希望在不破坏外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旧城和新城之间建立联系。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人群活动来建立起这种联系,我希望新城的人能走进这座老城,感受它的历史;我也希望这段历史能够以某种方式向外传播。所以我决定在这个地块上设计一个剧院。它不仅可以向观众传播旧城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作为内外居民交流的公共场所,使旧城与新城融为一体。
为了达成融合新旧社区的目标,仅仅建立一个“只有观众可以进入”的剧场是不够的,这个剧场本身必须成为居民的日常活动与集会场所。首先,我将建筑体量相对于基地红线向后退让,形成室外广场。第二步,我将主剧场和副剧场的建筑体量分离,中间用大台阶连通建筑体和地面,最大程度的削减剧场体量对于新旧社区的阻隔。第三步,我选择把剧场屋顶切割,形成成数个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供周边居民使用。最后,再用一个几何形的外壳将地面、建筑、屋顶三者连成一个整体。
第四个项目是一个城市设计项目。该项目是借霍普杯的题目给出的设计课题,主题是“城市之谜 & 迷之城市(City Puzzle & Puzzle City)”。项目基地位于中国天津市杨柳青镇,这里有四块方形用地,分别为200m×200m。我们将为每块用地设计能够为2000-8000位居民所共享的多功能建筑。四块方形用地的中心区域设有地铁站。每处用地的功能皆不尽相同。这也意味着一块用地可能会有更多的居住功能,而另一块用地其他功能。
我在思考如何建立四块场地之间的联系时,发现了可以利用“交通”作为整个项目的连接点:我希望在这个社区中的每个点都能以最短的路径到达另一个点,因此我需要建立一个三维的交通网络。我选择从方形用地中心区域的地铁站入手,以该站点为中心,向四周伸出四条交通综合体,用于连接四块不同功能的场地。综合体在垂直方向上向地上与地下扩展,既增加了可利用空间,也给立体交通网构建提供了交汇点。接下来,我在四块场地内根据建筑密度的分布设置了数十个垂直交通体,并以这些垂直交通模块为结构支撑,向场地内建筑物和中心交通综合体延伸出空中廊道或是地下隧道,最终形成了一个三维的交通网络。
城市设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由于之前校内作业的设计是个半成品,整个项目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未经设计的状态。我在后期将其加入作品集的时候,也只能深入设计其中的一些部分,剩下的部分只能做简略处理。但在地块中心最重要的地铁综合体中,我还是做了比较详细的布置。就像孙老师所指导的,我们需要把设计中最有亮点的部分展现出来。不过对于这种大型项目,还是寻求团队合作为佳。
| 心得体会 |
若要说准备作品集的最大感想,我想一定是:不要犹豫,不要纠结,不要拖延。在初期时间还足够的时候,我总想着“明天可能就有更好的想法了”,结果一天天的过去,时间也总是被一些或无关或紧要的事情所占据。不懂的或者纠结的地方立刻跟老师交流,就算觉得想法不完美也先往下做。之后若有时间回来修改,自己是一定会有更高效的修改方案的。其次就是,一定要跟其他人一起准备。能去线下是最好的,旁边老师同学都在紧张,自己也自然而然的就会紧张起来了;参加竞赛营也是个好的方法,小组成员都在头脑风暴,自己的思维也一定会活跃起来(虽然我两个都没参加,但我确实十分后悔)。
在这里也要感谢孙老师,他对我真的很耐心,并且我在跟他讨论的过程中,总是能产生很多能让我的项目顺利进行的灵感。在我纠结、迷惑的时候,总会给我指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像是一位同个设计组内,一同奋斗的前辈。(如果孙老师能对有拖延症的学生更加严厉一些,就更完美了
hhh)
对于语言和作品集的时间把控,我觉得是因人而异的。语言基础好的同学可以二者并行,但若是基础较为一般的同学,我觉得还是匀出一段时间来单独准备语言比较保险。毕竟也没有人想体验conditional offer的ddl快到了,语言成绩还没出来的痛苦与焦躁吧。
只有全心全意,方能无怨无悔。希望选择走上留学路的大家都能去到自己的Dream School!
图文来源:Y.P.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专业导师
讲师:TOM SUN
Edinburgh/UCL建筑学硕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院工作经验,UA教学负责人,多年留学作品集辅导经验,专注欧美名校申请
Tom导师寄语:
恭喜Y.P.圆梦自己的AA求学之路!AA是一所旨在不断挑战建筑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考,重视行业普遍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责任。很开心Y.P.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录取结果,Y.P.是一位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同学,对于每次的方案讨论推进都可以很有效的掌握内容并且主动提出自己针对性的思考,很幸运见证了Y.P.一路的坚持。作品集的制作过程不仅仅是专业能力上的提升,更是对自己综合素养的锻炼,相信
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祝愿 Y.P.在今后的学习旅途中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继续乘风破浪,勇敢前行!(
对有拖延症的学生更加严厉一些,哈哈,这一点我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