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软科2023年排名中,港科又让人大跌眼镜:排名300-400,在港五中垫底。
其实在港科在软科差强人意的表现并不新鲜:近几年在港五中年年垫底,排位也在200+到300+之间徘徊。
哪怕在冲进QS世界前30的2021年,在软科的排名依然不佳:
于是有同学会开始怀疑,是不是榜单的排名标准有问题?
没错,软科是有软科的问题,但港科也有自己的问题。
软科的问题倒不在于它年轻、是中国本土的榜单(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于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发布,距今仅20年)。而在于它的标准,看似客观、学术,其实也有“注水”:
其中最值得诟病的,在于“被高引学者”和“国际论文”这两项。只要是SCI,都计入打分,四区和一区的贡献一样。整个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约等于SCI论文数量排名,不能称之为学术排名,更不能称之为大学排名。
软科排名高需要论文多,论文多需要医学院(所以今年中南大学才能反超南京大学)。港科广最吃亏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医学院。
当然,软科排名还有一点有失偏颇,即评分体系过于利于理工科,而不利人文社科。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人大排在400+,被甩在一众双非院校之后;LSE,也排在150名开外。只不过在这一方面,港科并不吃亏。
但即便软科有它的问题,也解释不了港科的全部问题。比如港城也没有医学院(只有赛马会兽医和生命科学学院),但今年在软科的排名,反超港中文,位列香港第二。
南洋理工也没有医学院,排名也从10年前的200+,一路涨到了现在的93。
我们回过头来看2个月前发布的最新QS排名。QS已经是所有排名中最照顾香港地区的了,但港科依然跌出了前50,和港城、港理同在51-100的梯队内。我们来看今年港科的具体得分:
港科有大量的non-local学生,这些在QS的评分体系下算作国际生源;同理,国际教师的比例也极高。这两项分数都几乎拉满白送分。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首先,雇主声誉相比去年下降8分。这很可能是因为最优秀的local学生,要么学医,要么学法。而这两门学科,港科都没有,导致它local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从而雇主声誉不佳。
其次,在师生比例这一项上,分数也下滑得厉害,这是由扩招导致的,港前三都存在这个问题。
科研方面,学术声誉分数中,港科也是港三最弱的一个:港大97.6,港中文88.4,港科83.3(复、交排在港大、中文之后,港科之前)。
遥想在2021年QS排名中,港科一举冲上27名,离港大仅差5名,领先港中文16名。当时简直是要和港大争港校第一把交椅的架势。
可不过3年时间,排名就急转直下,从22到30再到40再到60,下滑得刹不住车。颓势基本上是定局了。
所谓“港三”,有变成“港二”之势
港科目前的情况是,在QS和THE的排名中,下滑至50名开外;USnews中前百守门员的位置岌岌可危;软科就更不用提。
你可以质疑一份榜单,但很难同时质疑四大权威榜单。尤其是QS和软科,两份榜单的评分标准走了两个极端,但港科在这两个极端中,都交了糟糕的答卷。
毕竟,你不在意,有的是用人单位在意。港科的商学院固然强,但并没有强到像LSE一样可以藐视排名。
而且时间长了,优秀的同学因为介意排名,会渐渐用脚投票,不再去港科。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过,一所学校的显性录取门槛,就等同于它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长此以往,门槛下降、形象受损、生源质量下降,再叠加上科研的颓势,三杀局面形成,就很难逆转了。
所以,今年想申港科的同学,尤其是迎难而上、申极高门槛的热门专业的同学,建议三思。留学申请站在山岗上,滋味也不好受。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