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中国著名军事院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浙地区多洪涝灾害,这些学员兵们积极发扬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投入到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在救灾过程中,有一位叫孔继宁的学员十分卖力,一个防洪沙袋大概五十多公斤,基本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重量,孔继宁每天扛着沙袋来来回回往返于各个堤坝几十趟。即便肩膀被磨出了血,他依然不愿去休息。
孔继宁的同学对他的性格十分了解,自打入学开始,孔继宁便是同学心中的行动派,平时沉默寡言,一旦投入到工作之中,比谁都卖力。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继宁还有一个身份——毛主席的外孙。1980年,孔继宁参加工作,负责政审的干部看了一眼他的档案,吃惊的问道:“他的父亲是不是毛主席的女婿?”
新生命的降临1962年10月27日,中南海丰泽园异常热闹,毛主席与前来道喜的干部们谈笑风生。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大家的目光纷纷朝着产房投去:“生啦!生啦!恭喜主席,您当外公啦!”
分娩的过程十分顺利,孔令华与李敏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毛主席平生处事极为冷静,但是当他看到这个可爱的外孙时,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小孔啊,你和娇娇这些天辛苦了,我今年七十岁了,没想到还等到了升官的一天。”毛主席抱起自己的小外孙,脸上充满了喜悦。
“爸爸,你来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李敏满怀期待的看着毛主席。
毛主席则对身边的亲家孔从洲说:“孔将军,给孩子取名是孔家的事,要不这个艰巨的任务还是你来做吧。”
孔从洲不停的推辞:“主席的文笔天下皆知,孩子的名字还是你来取吧。”
由于昨天刚刚过完“十月革命”纪念日,毛主席说:“就叫孔继宁怎么样,继承列宁的革命意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生。”
众人都觉得这个名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刻,于是孩子的名字就确定为“孔继宁”。
有了外孙之后,毛主席尽享天伦之乐,在李敏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说道:“每当父亲工作累了,就去抱一抱小外孙。继宁平时很听话,很少哭闹,笑起来非常可爱。像其他老人一样,父亲也是‘隔代亲’,平时非常喜欢和继宁玩。”
但是,由于李讷母亲的原因,李敏一家人在孔继宁一岁的时候搬出了中南海。
孔令华找来了一辆平板车,将一家人的全部家当拉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个四合院中,李敏抱着孔继宁坐在后座上,一家人经过大大小小的胡同,零距离的接触到了北京的市井生活。
李敏的房子是单位分配,屋子很小,勉强够一家三口居住,厨房还是由好几户共用的。
刚刚搬出中南海,李敏一家的日子总体来说比较清贫,但是他们与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孔继宁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工作繁忙,回家比较晚,孔继宁在邻居家吃晚饭是常有的事。
参加工作后,很多人都评价孔继宁:“生活简朴,性格谦和,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这些赞美之言传到孔继宁的耳朵里之后,他却平淡的说:“我本来就是在老百姓当中长大的嘛。”
孔继宁的降临除了让李敏夫妇对生活充满了盼头,也让远在上海的贺子珍欣喜万分。每年暑假,李敏都会带着孔继宁去上海看望外婆贺子珍。
当时贺子珍独自在上海生活,孔继宁的到来给贺子珍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在李敏的教导下,孔继宁从小就性格开朗,第一次见到外婆后丝毫不认生,贺子珍十分喜欢这个小外孙:“跟个小大人似的,真像你妈妈小时候的样子。”
贺子珍经常让孔继宁趴在自己的后背上玩,孔继宁看到外婆的后背上有几道伤疤,于是他好奇的问道:“外婆,您后背上的那些伤疤是怎么来的啊。”
贺子珍微笑着对孔继宁说:“那可是几十年前的事儿喽。当时你外公带着大家行军,正好赶上敌人的飞机轰炸,我为了掩护一位伤员叔叔,结果就受伤了。”
在上海生活时,贺子珍经常给孔继宁讲述打仗的故事,所以孔继宁从小就对我党的革命历史有很深的了解,并立志长大后也为部队服务。
“这层身份有时是一种负担”2007年,央视曾播出过一个名为《父辈的战争岁月》的战争纪录片,孔继宁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这个节目的录制。
当主持人问他:“毛主席外孙这个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对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孔继宁先是摇了摇头,然后无奈的说道:“说实话,这层身份有时候是一种负担。”孔继宁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孔继宁最开始是在一所乡村小学读书,四年级后,孔令华把他接到了北京,每逢周末,他都会跟着爸爸妈妈回中南海看望外公。
毛主席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孔继宁,不断的叮嘱他:“你在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新中国的建设需要懂知识的人。”
作为毛主席的后代,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低调行事,不能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谋取便利。无论是李敏、李讷,还是毛岸英、毛岸青,他们各个都严格遵守这一家规。所以,孔继宁也不例外。
“继宁啊,在学校不要向别人透露你是我的外孙,如果老师们知道你的身份,他们可能会对你区别对待,这样不利于你成长。”
孔继宁问道:“如果学校让我们填写家庭信息表怎么办?”
“那你就这么填,父母是工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乡下务农。”
孔继宁点了点头,在学校里,他学习十分刻苦,对老师非常尊重,没人能想到他会是毛主席的后代。
北京的中学里,有许多干部子女,并非所有人都像孙继宁这样低调。有些同学以为孔继宁出身贫寒,经常挖苦他取乐。
孔继宁十分气愤,多次想要亮出自己的身份,但想到毛主席对他的教诲,许多话已经到了嘴边,又被他咽了下去。
高中时期,李敏一家没有中南海的出入证,所以只有毛主席生日的那一天以及春节,孔继宁才能跟随家人去看望外公。
1976年春节,孔继宁与家人一起来看望外公。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当他看见孔继宁站在门口时,他艰难的用双臂支撑着床,想要坐起来:“继宁来了啊,好就不见了,都长这么高了。”
孔继宁非常懂事的走到了毛主席的床前:“外公,您不要急,我来扶你。”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个年夜饭,饭桌上,毛主席教育孔继宁:“眼看你就要高中毕业了,你要做个有理想的好青年,要不断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孔继宁点了点头。
这次见面的时间比较短,由于高考在即,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又不太乐观,孔继宁吃过年夜饭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成了自己与外公见的最后一面。
9月9日,这是令所有中国人感到悲伤的一天,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着哀乐。当时孔继宁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校长走进教室:“同学们,我来通知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于今天凌晨离开了我们。所有人放下手中的课本,为毛主席默哀。”
孔继宁听到这个噩耗后,大脑一片空白,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片刻功夫,一名身着中山装的男子来到了学校,直接找到了孔继宁的班主任:“老师你好,我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能不能批孔继宁同学两周的假,他需要去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
班主任好奇的问道:“请两周假没什么问题,为什么孔继宁能够被邀请参加追悼会呢?”
“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外孙。”班主任大吃一惊,自己带这个班三年了,孔继宁是班里非常不起眼的一名学生,没想到他居然有这一层身份。
孔继宁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医院,看着被红旗覆盖的外公遗体时,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与外公相处的一点一滴。
参加完追悼会后,孔继宁化悲痛为力量,他没有忘记儿时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作为一所军事类院校,孔继宁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学校组织任何活动,他都积极踊跃的参加,但他依然隐瞒着自己的身份。
孔继宁在学校里十分低调,进行军事训练时从不叫苦叫累,四年的军校生活让他从一名学生蜕变为了一名军人。
毕业之后,孔继宁进入了总参谋部工作。进入总参工作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政审,负责政审的干部也是看过孔继宁的档案后才得知他是毛主席的外孙。
参加工作后,因为英语基础比较好,孔继宁先后担任驻巴基斯坦、英国大使馆助理武官。后由于母亲李敏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孔继宁于1997年退伍转业,回到北京照顾母亲。
父亲意外离世孔继宁退伍之后,追随父亲孔令华的脚步,下海经商。孔令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之后,也算是小有成就。
除了毛主席之外,孔继宁最佩服的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然而,一场意外却让父子二人阴阳两隔。
1999年1月,孔令华与朋友前往广州参加某展会,在返回北京时,由于司机疲劳驾驶,不慎发生了车祸。
多亏过往车辆帮其打了120,车上三人才被送进了附近的医院。由于事发地点比较偏僻,最近的只有一个乡级医院能够为其提供治疗。
医院不仅医疗设备不齐全,就连大夫也都不怎么专业。第一次检查,大夫以为孔令华只是软骨组织挫伤,所以只是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然后送进了病房。
夜晚,孔令华疼痛难耐,大夫不得不再次为其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右肩膀骨骼在遭到撞击后挫裂,这种伤势必须进行手术。
由于情况紧急,大夫没来得及询问孔令华是否有心脏病的病史。手术的位置距离心脏过近,导致在手术的过程中,孔令华心脏病突发。
当大夫发现他的心率已经开始混乱时,再想进行抢救就已经来不及了,最终孔令华因为这场医疗事故不幸离世。
孔令华的离世让李敏、孔继宁母子倍感失落。孔继宁没有忘记父亲对自己的教诲:“人生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为了安抚失落的母亲,孔继宁经常和妻子沈荣陪同李敏前往北戴河度假,看着广阔的大海,李敏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结语2002年,孔继宁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开始专注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经过孔继宁的策划,先后出版了《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书籍。这些书籍让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伟人的一生。
父亲的离世让孔继宁看到了中国乡镇医疗水平的落后,他也没有忘记外公对自己说的话:“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创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该基金一经推出后,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旨在改善乡镇医疗设施。
如今的孔继宁事业有成,他经常去参观井冈山、延安等红色革命遗迹,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他才能想起与外公相处的日子。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