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城,三面丘岭环绕,一面平原沃野,泰晤士河穿城流过,千年来滋润着这片浩荡的文脉。地理、文化与北京有一比。
第五站:牛津
牛津夜间飘落几阵细雨,清晨推开二楼窗户望去,楼前的樱花树枝条上水珠滚动,地面湿漉漉的。院子里灯光暗淡,街口处静寂无人。
早饭后,我们乘坐双层观光车游览牛津城。买票送耳机,座位上有中英文等多种语音插口,沿路讲解市内景点概况。车上共十来个人,可以随便站起来走动拍照。每到一处景点停车,供游人赏景。
牛津是世界上唯一号称“大学中的城市”。自十一世纪开始办学,全城围绕着陆续开办的学院而建设,成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教育为主的城市。牛津坐落在泰晤士河上游,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故名牛津。这座到处散发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名城,是全世界莘莘学子追求知识实现学术梦想的天堂。
坐在二层敞篷车上,阵阵寒风中时有雨丝飘落。我顾不得清冷,贪婪的目光瞄向街头每座精美的建筑。这里基本看不到现代建筑物,那些斑驳沧桑的石墙,造型各异的学院楼房,以及众多的雕塑,让我对牛津大学城外貌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所到之处急忙按下快门,将它们定格成永久的纪念。
下午。走进世界大学中顶级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琳琅满目的众多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大量的欧洲雕塑名品和油画佳作,张扬着西方历代文化艺术之辉煌。馆内设有亚洲展室,我国战国青铜器、宋代汝瓷等文物展示着灿烂的东方文化。
次日天晴,湿润的空气感觉非常舒适。缓步在牛津古老的街巷里,与坐车观光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感受。牛津城不大,相当于我国一个小县城,10万人口,其中学生占十分之一。冬日的牛津街头行人稀疏,步履迟缓。一条条年代久远的街巷,路面干净潮湿,无论多大的风也纤尘不扬。路两边基本上没有绿化树,偶在街头、楼角发现一棵苍老的大树,虬枝龙蟠,早已长成一处独立的风景。在一个闹市路口见到一群少男少女在起劲地唱歌,好像是在搞义演募捐。街边角落里不时见到目光呆滞的乞丐,神情恍惚地等人施舍。呀!这发达富强的西方国家也有乞讨者,他们不是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吗?我有些迷惑不解。
超市里顾客稀少,零零散散的有些冷清。倒是市中心一处跟国内大棚市场类似的集贸商场,人多热闹。其中一家中餐馆招牌写着油泼面、酸辣粉、鸡汤米线等,顿觉心头一股暖意袭来。
牛津火车站很小,临街一排不大的房子购票候车,没有站前广场。汽车站更小,简单的售票处,没有候车室,十几个到发车位,开行伦敦等地长途。汽车站外有一个活动板房的小市场,很像国内的“跳蚤”市场,白天摆摊,晚上收起。一周固定哪天卖蔬菜,哪天卖衣服等。今天在这里看到一位古稀手工艺人,摆摊现场制作陶瓷瓶罐。老艺人目光炯炯,紧盯着手中飞快旋转的陶坯,须发皆白的脸上充满着自信与自豪。外孙首次见,好奇的看半天。真没想到,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里,还保留了这古老的手工技艺。实在难得呀。
副食店里牛奶、面包、三明治居多,蔬菜水果品种较少。但蔬菜大多包装精致,已洗净切碎回去就可下锅。物价基本是国内10倍。1根黄瓜0.5英镑,约5元人民币;1瓶纯净水1.5英镑。
与家人在牛津市内品尝了全套英式早餐。英式早餐是热餐,而欧洲大陆是冷餐。每份早餐包括一壶牛奶红茶,两个荷包蛋,面包、肉片、香肠、茄汁黄豆、西红柿片。荤素搭配,非常丰盛。
餐后,在街上溜达着走进牛津大学主教堂——圣玛丽教堂。进教堂免费,上塔楼买票。庄严肃穆的大厅里因不是礼拜活动时间,仅有几十个游人参观。准备攀登塔楼的依次排队买票等候。因塔楼太狭小,一次只能进入四五个人。慢慢沿着楼梯往上攀爬,楼梯既窄又陡呈螺旋状,仅容一人通过。上到顶楼,通道依然狭窄,连转身都有些困难。顶层是以教堂塔尖为中心围成一圈的设计,可以转圈观看整个牛津全景。是时天朗气清,放眼望去,大量哥特式塔尖建筑好似一片灰色的丛林。远眺城外,三面丘岭环绕,护卫着这座知识的圣殿;一面平原沃野,泰晤士河穿城流过,千年来滋润着这片浩荡的文脉。
步行至著名的瑞德克里夫广场,博得利图书馆和谢尔顿剧院赫然入目。这座英国第二大图书馆,藏书600多万册,比大英图书馆历史更久。绿色拱顶的谢尔顿剧院多次登上风景明信片,用以举办音乐会、讲座和毕业典礼。
牛津确实牛啊!无论街道多么喧嚣,时尚店商业气息多么浓厚,都掩不住她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光辉,都挡不住她的自豪情怀和无与伦比的魅力:从这里走出4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英国首相,至于各国科学家和著名政要更是不计其数。漫步牛津古老的小巷道,你将能够洞察历史。高耸密集的各式古建筑在冬日萧瑟的日子里令人炫目,平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古朴苍凉的墙壁上青苔斑斑,老藤缠绕,宣示着一种荣耀和悲怆之美。
38座城堡式学院星棋罗布地遍布全城,曾经造就了多少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推动人类发展文明的人杰,却没有丝毫的张扬。哦,这滔滔史河积淀的斑斓文化,这巍巍学府书写的蓝图画卷……任你如椽巨笔,亦只能述其皮毛。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