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音乐学院创始人

他,

曾经在音乐界最高学府

茱莉亚音乐学院

攻读硕士

他,竟然还在

耶鲁大学攻读

计算机和电子工程 学位

不仅如此

他还携众多音乐大咖

打造了一套堪称国内权威

音乐类普及课程

《耳边的钢琴音乐史》

点击文字了解详情

↑↑↑点击查看大图

橄榄小编这次

采访到了

音乐与AI智能领域的

领军人物

-童心-

“乐星人”音乐教育平台创始人

美国耶鲁大学谢菲尔德工程

杰出学者奖

纽约州长奖获得者

美国国家荣誉协会成员

Kismo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成员

中国“天鹅计划领军人才”

他的独奏音乐会足迹曾遍布欧、亚、美三大洲。他获得过包括伍德米尔、芝加哥、辛辛那提世界钢琴大赛在内的多个国际钢琴比赛的大奖,也曾进入了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的决赛圈。他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破例获得了茱莉亚音乐学院年度最佳音乐会大奖,演出实况录音在纽约古典电台循环播放。

在音乐之余,他还曾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系,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并获得耶鲁大学谢菲尔德工程杰出学者奖、纽约州特别颁发的“杰出学术奖”以及州长“杰出人才奖”。他的多项科技发明专利也曾被《人民日报》报道,并获得了“天鹅计划领军人才”称号等。

童心 老师的采访

干货满满

绝对是 不可多得 的

学琴良药哦~

赶紧进入我们的采访吧!

1

Part one

求学经历

Q1

据说您是钢琴家中最擅长AI的,AI领域中最擅长弹钢琴的,那么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专业呢?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吗?

从茱莉亚转到耶鲁人工智能专业

我小时候跟大多数国内学琴的男孩儿都差不多,比较爱玩儿,同时,我也有一位爱艺术,希望自己学琴的妈妈,所以小时候学琴是在父母的逼迫下,打骂中成长起来的。(

家长该如何陪练?了解孩子的心理才是关键)

▼茱莉亚音乐学院

后来,我到了茱莉亚音乐学院附中,基本上都是在学琴,到了茱莉亚附中的时候,也是顺风顺水,还拿了许多茱莉亚的奖。在学校也开始有一些小名气了。

但是,我当时茱莉亚的老师,却看到了我的一丝危机。我当时可能有一点野,艺术上可能开始有一些分裂,他跟我说,我如果继续这个样子练四年的本科,可能整个人都会废掉。所以他当时建议我去考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我一听其实很开心,因为我可以明目张胆的做一些别的东西。我比较迷恋数学和编程,那个时候在美国,还拿了很多奥数方面的一些奖。所以当时就很兴奋的报考了耶鲁大学的人工智能和哲学专业,不过可惜的是哲学没有成功。人工智能专业坚持下来了。

发现身份认知的撕裂

在大学期间,是完全离开音乐来学习的,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身份认知的撕裂。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个系,跟纯理工科的同学相比的话,会有一些不同,会有一些艺术和美学上的冲动,甚至说有种文青和在音乐表达上的傲娇。比如说当时在耶鲁的时候有一个人工智能作曲的实验室,当时我的导师也有推荐我去那里去做研究。

但我心里想,一帮理工男,去搞机器作曲,他们懂得什么是音乐吗?音乐里的这种感动是不能用算法和规则去捕捉到,所以我当时就拒绝了去这样一个实验室。所以在整个大学期间,我是有些抗拒把音乐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在一起,这是一方面。

另一个方面,当时要说自己是一名音乐家的话,觉得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上面还是比较浅层的年少轻狂的阶段。

你要我当时认认真真去讲,为什么机器无法表达音乐的灵感,为什么音乐里有超乎决定主义的东西。我当时还没有能力去解释出来。当时在哲学课上面准备写一篇论文,就是音乐里面的创作灵感这些东西是没办法用任何因果理论或者规则这些来解释的。

▼耶鲁大学

但这样的论文呢,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写不下去,自己根本没有把音乐这个问题想透,我就发现,我在音乐和理工科方面都还有很多难以调和的分裂。这个分裂的原因就是我觉得是自己在音乐的认识上还太皮毛。所以对我来说,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要调和自己的身份认知,读两个跨越的专业就会是一个必然的历程。

音乐与数学的关系

很多人说音乐可能是很感性的东西,但是至少从西方的音乐的一些培养来说,他们其实是把它当做一个逻辑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在西方的认识中,音乐甚至是数学的一种显性形式,有很逻辑很理性的一面。

它里面有很多名词,是从天文学和数学概念来的。所以音乐里面有一个规则对抗创意,逻辑对抗感性的冲突。内敛和自我表达的二元对立在,这个其实是音乐里面很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作曲家们在艺术创作的时候捕捉的一些火花。

而在计算机科学里面同样有这样的东西,计算机科学或者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其实不完全是所谓码农的概念,你真的希望在这上面做出些东西,也是需要创意的结合,用感性的创意,去突破一些原始的规则。

有时候,我们会说某个人代码写的很好,会说你写的像诗一样。正确性是一部分,像诗一样,像美就是艺术性,这就是你是否已经超越了一个码农的这个阶段,是否进入了计算机科学,这两个专业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Q2

作为一个钢琴家,除了磨炼自己的演奏技术,还需要做些什么提升自己呢?

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说,傅聪和赵晓生老师都说了一句我很赞同的话,做音乐或者说做钢琴演奏,首先需要做一个人。

因为音乐是一种表达,表达你对这个世界的观察,首先第一点,你是否对于这个世界有深刻的敏锐的观察,你的视野是否开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所以平时的话我会去读很多书,去了解其他的领域,只有这样子的话,才能够洞察到世界不同的角度。

▼日本冈山直岛美术馆

像莎士比亚的文学,你都没有读过,或者是一些绘画,你都从来没有看过,或者是你都不知道物理到底是什么东西,化学讲的是一些什么东西,那艺术就会变得非常的惨淡,你也很难跟来自社会不同背景的听众产生深度共鸣。对于我来说接触更多的领域,接触更多的人,跟他们聊天,去看更多的书,去更多的地方是一个必修的功课。

Q3

您曾经的求学经历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或者这些求学经历带给您的演奏和教学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三位影响他一生的老师

-赵晓生-

有三个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这三位老师都是中国老师。第一位老师是我小时候和中学的老师,我小时候在东方钢琴学校学钢琴,我的老师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赵晓生教授。对于我来说,他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重新认识了钢琴演奏艺术的范畴。

赵老师告诉我的是钢琴之外有很大的世界,用钢琴去表达那样一些丰富的世界,比如钢琴家要懂各方面的东西,所以他给了我一个对于钢琴演奏艺术的全新的认知。(让钢琴耍起太极?来听听赵晓生的创作戳文字了解:《耳边的钢琴史》第170期内容)让我知道怎么样去弹钢琴。这个东西等于是冲破了一层茧,有了他的帮助,才能进入后来的茱莉亚音乐附中,这是第一层的帮助。

-傅聪老师-

第二位老师是傅聪老师,当时我已经是在茱莉亚学了很多了,已经硕士读完了,但这时候我可能急需一个突破。他告诉我的是如何读谱,这个听上去是一个基础的事情,但是傅聪老师的艺术观下,读谱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事情,你如何透过一个抽象的乐谱能够理解乐曲背后的意思,理解作曲家的意思。

就是要你用一个作曲家的思维重新去理解这个曲子。这个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认知。在瓶颈阶段的时候,理解如何去读谱,如何理解钢琴背后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但昭义老师-

第三位老师是但昭义老师,他教会了我认识基础。技巧的重要性,和什么是一些基础的练习的方法。我以前容易天马行空,但是从基本功来说,包括每个音色的打磨,细活这一方面,我是稍微欠缺一点的。后来,但昭义老师虽然没有教很久,但是他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和认知。(但昭义老师倾力推荐《耳边的钢琴音乐史》!戳文字了解详情)

2

Part two

关于儿童钢琴教学

Q4

您认为小朋友几岁开始学钢琴比较合适?在学琴之前,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我会对家长说5岁半比较合适。我指的是孩子上琴学技术的年龄,学音乐本身,可以早很多开始。

-第一步,培养音乐内心-

在我自己看来,学琴其实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路径和步骤。如果家长把顺序混乱了。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进展慢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顺序呢?我觉得大概是这样子。

首先,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是用来表达音乐想象和内心思想的,学钢琴本身也只是为了学音乐。弹会钢琴本身并不是他的目的,目的应该是说我用钢琴这个乐器去做音乐。

所以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内心对音乐的认知,换句话说,第一步应该是培养音乐内心,这个部分如果做好做充分了,就算这个小孩日后没有走音乐专业,也能够成为一个,很有音乐品味,内心丰富的人。一般这一步从胎教的时候就可以做的,听不同的音乐,听不同的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做一些熏陶。包括学习怎么样去表达音乐的想法。

-第二步,培养音乐感知-

第二步是什么?有了音乐内心,第二步其实是要培养音乐感知,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敏感的感受到音乐。比方说,节奏韵律的感知,对不同音色的感知,身体各个部位在音乐中的协调,包括认谱子,这些都是身体层面的对于音乐的感知。

这一步,如果可以把基础打好,那这个孩子以后学任何一种乐器,包括声乐,舞蹈,都是会发现很容易,以后学什么都事半功倍。通常来说,第二步,就是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是在孩子2岁的时期开始。

-第三步,学习演奏技巧-

第二步过后,这个孩子身心,心理的条件也更成熟的时候,也就是5岁多的时候,就可以真正的上琴,我们就可以加入一些器乐的演奏技巧上的训练。这已经是第三步了。

所以如果把这三步做一个比喻的话,我有时候会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颗大树,有树根、树干、树冠。你远远的看,一般大家注意到的就是树叶有多么繁茂,甚至很多人看到上面还开了很多很好看的花。这是大家能够注意到的,是钢琴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部分,也是大家最想要的部分。

但是,你要支撑一个很大的树冠,你必须有一个很粗壮的树干,而且,要成为一颗森林里最靓丽的一颗树,你的树干就要比其他所有的树要高,所以树干就是我们说的第二步,音乐感知这个部分。所以这个部分你必须要比别人更粗壮,更高,你才能够超脱出来。当然到最后,要保证这棵树可以抵抗风暴,还是要看这棵树有多少深厚的树根,树根越深厚,才能够给上层提供更多的养料,这就是我们说的音乐内心的部分。

而现在的情况是,我发现很多问题就是,很多人学钢琴的方式是先想看到树冠,快速成长,就是上面部分他们想看到最快的成长。最好呢,很快他们还希望这个树能够开一些花。下面都不管,直接就要这个树冠。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拔苗助长的情况。

后果就是,孩子是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和磨难的,成长速度也很容易遇到瓶颈,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琴童学着,学着就不愿意练琴。弹到一定的地步,就很难再突破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有些家长也问我,可不可以树冠、树干、树根同时生长?孩子可不可以边练技术,边增长艺术感知。这个理论上是可以的,我想到一种叫小叶榕的树。

它的树根可以从空中这样掉下来,悬空的往下长,但是这种悬空的部分,也是依附在一个主干上,而且这种悬空的部分存活也是一个概率的问题,那么类比到学琴,就是你得保证你有一个很厉害的老师,才可以支撑孩子的成长。同时,家长还得有一个心理准备,你这是在碰运气。因为孩子在这方面成长多好,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了。

家长要想清楚,你愿不愿意拿你孩子最宝贵的成长时间来做赌注,这是我觉得很重要的问题。路径会有一个先后顺序,先长树根,再长树枝,然后再长树冠。但是,到了后期阶段,乐器的具体学习阶段,你有了前面的步骤以后,这三个部分是可以共同成长的,也就是艺术修养和技术的并行发展。

Q5

现在中国应该是琴童最多的国家,几年前就号称3千万琴童,但是从这个基数来看,优秀的琴童比例并不高,从当下的现状来看,你觉得国内琴童最缺的是什么?

其实中国也出了很好的钢琴家,但是从比例上来说,咱们还是希望它有所提升。包括从培养大师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欠缺的。

这个方面我觉得其实是缺两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个缺的是想象力,第二个缺的就是听觉的敏感。如果缺这两个方面,那孩子在练琴的时候就会困惑。他会觉得一首曲子练了很久,但是老是弹不好。老师做了很多标注,让他去模仿,但还是不理想。

问题很可能是在孩子的心中,可能就是音弹出来,不卡壳,就是一种完整的状态了。他可能都没有想象出,这个曲子可以是怎样一个(音乐上)更加丰富的状态,他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当他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弹出很美妙的音乐。

老师经过很多年的训练,他对这个曲子的认知,已经有一个标准了。但学生如果无法建立一种想象力的话,他就很难去突破。刚才提到的第二个限制孩子演奏水平提升的,是耳朵不够敏感,孩子听不出来自己弹得好坏,他感觉自己弹得很好,但其实还差得很远。

很多孩子弹错音,错节奏,问题在于他自己听不到自己的错音和错的节奏。练琴最核心的其实就是想象力加敏锐的听觉。用想象力来给自己定目标,用听觉来自我检验。这两者都是很基础的,缺一个你都很难有高的成就。

3

Part three

关于《耳边的钢琴史》

每天10分钟

扫描海报中二维码可购买课程

国内首款多维度、系统全面讲述钢琴起源发展、历史轶事、名家名曲、弹奏进阶的音频读物,

储望华、周广仁、但昭义等大咖倾力推荐!

订阅专栏,你会收获

▼▼▼

①理清钢琴发展的历史脉络

②理解不同类型钢琴曲的奥妙

③走近钢琴史上的大人物

④中国和钢琴之间你不知道的秘密

⑤可能是最适合一线钢琴老师的教辅

⑥琴童家长和乐迷修炼的必备知识

Q6

为什么会想要制作钢琴音乐史的课程,做这套课初衷是什么?

-给更多国内琴童提供养料-

第一点,我在国外求学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音乐是一种文化,很多韵味的东西,是需要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对于国内琴童呢,我觉得需要给他们一个土壤的,要给他们一些养料。所以,我就想,我们能不能把曲子或者是钢琴音乐史的传承给他讲出来,但尽可能用一个比较轻松点的,故事的形式把它讲出来。

但同时,我还是希望我们做这个东西,是一个干净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要有太多演绎的成分,不要有太多的野史和八卦在这里面,虽然说,野史和八卦能吸引更多人,但是,野史和八卦常常会让人产生矛盾甚至会产生困惑。

比方说,一些地方说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跟盲女、爱情有关。但当你真的仔细听听这首曲子,就会发现好像不是那种情绪。这时候你就会产生困惑,这首曲子到底是浪漫甜美的,还是丧钟般的?这时候,这种看似帮助听众理解乐曲的故事,反而限制了想象力、造成了困惑。

-给老师丰富的谈资-

第二点,我们接触很多钢琴老师,老师上课会抱怨说,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讲什么?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给老师一些丰富的谈资,去启发学生。

-传承中国文化-

第三点,是我们的中国作品这个版块,我们希望让在世的中国作曲家来讲一讲自己的作品。以前很少有人系统地去收集这些宝贵的资料。我就想自己贡献一份力量,把这种传承记录下来。

Q7

制作这套课程的过程中,您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比方说找资料,怎么用音频的方式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但尤其难的是中国作曲家这个版块。这个部分,我们要去协调各位作曲家的时间和精力,一是他们很忙,有些年纪也比较大了。

甚至像黄虎威这样的老师,我们还在等他写稿的过程中,老师就不幸去世了。我们的阻力也是很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能力更强的人来参与到这样的事情上来。

最后,感谢《耳边的钢琴史》的主撰稿人雷司令、丸子、讲述人总监王松老师及各位讲述人老师,音频后期制作人松子老师,感谢卞萌教授及各位给与我们支持的撰稿老师和作曲家们。

小编寄语

希望有更多的琴童和家长们认识到,学习艺术,学习音乐其实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多听多看,多练习,才能最终修成正果!感谢童心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够接受橄榄的采访。

橄榄教育专栏作者

西柚 |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专业

更多橄榄原创采访

(点击人名查看文章)

舞台艺术家

张军 | 特雷弗·纳恩 | 大卫·雷诺索 | 埃文•恩赛因

洛朗·班、达米安·萨格、斯蒂芬·梅托 | 冯英 | 徐丽东

茅善玉 | 吴虎生 | 李莹、潘家斌夫妇 | 史依弘 | 张博俊 |

作曲家

谭盾(1) | 谭盾(2) | 陈其钢(1) | 陈其钢(2)

陈其钢(3) | 普莱斯纳

指挥家

余隆 | 许忠 | MTT | 梵志登 | 莫洛 | 张弦 | 杨洋

| 西本智实 | 吕嘉 |

钢琴家

郎朗(1)| 李云迪 | 郎朗(2) | 张昊辰 | 朱晓玫 | 内尔森·弗莱尔 |

邓泰山 | 李坚 | 吴牧野 | 孙颖迪 | 陈洁 | 宋思衡 | 薛颖佳

王羽佳 | 路易 | 杜芒 | 威尔 | 鲁迪 | 尤雅 | 科恩

特里福诺夫 | 陆逸轩 | 安吉拉·休伊特 |安天旭 |

| 牛牛(张胜量)| 谢亚双子 | 黄翔 | 孔嘉宁| 刘骥 |

音乐教育

|李玮捷 | 柴琼妍 | 周希希 | 赵阳明天 | 朱思遥 | 夏昕 |

王笑寒 | 杨燕宜 |牛牛(张胜量)、牛妈 | 陈晓 |

朱莉娅教授Lowenthal |德国幼儿启蒙专家Astrid Hauke |

唐安琪 | 童心 | 贾然 | 郭小熙 |

室内乐演奏家

吴淑婷 |

小提琴家

穆特 | 穆洛娃 | 郑京和 | 约夏·贝尔 | 祖克曼

詹姆士·海涅斯 | 宓多里 | 安德烈·瑞欧 | 徐惟聆

卡瓦克斯 | 黄蒙拉 | 顶级交响乐团首席 | 周颖

朱莉娅·费舍尔 | 尼基塔·博里索-格莱布斯基

大提琴家

阿丽莎·韦勒斯坦 | 戈蒂埃·卡普松 | 王健(1)| 王健(2)

秦立巍 | 陈卫平 | 谢芝莹 |

声乐艺术家

沈洋 | 田浩江 | 和慧 | 斯图茨曼 | 纽约哈莱姆合唱

彩虹合唱团金承志

其他音乐家

安德烈斯·奥登萨默 | 朱宗庆 | 赵晨曦 |

民乐艺术家

赵聪 | 冯满天 | 汤云理 | 刘乐 |

学者&乐评人

钱世锦 | 林宏鸣 | 王勇 |杨燕迪 | 顾超 | 焦元溥 |

郭树荟 |

音乐厅&乐团

| 西安交响乐团曹继文 | 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 |

天津交响乐团团长卢笙 |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 |

| 中国爱乐团长李南 |

钢琴比赛

白玉兰钢琴大赛 |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