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亲历故事之8——薛谦让
7.突然令人刮目相看
12月20日,我和郭建生等人再次赴京了解情况,住在北师大招待所。我平时不善酒。
在地委宣传部工作时,有一年春节到一个同志家里拜年,他让我们尝“董酒”,事后回忆起来,似乎觉得董酒的味道不错。
我曾经偶然说过这个感觉。话传讹了,有同志就以为我虽不喝酒但喜欢董酒,实际上不是那回事。
12月26日,国家高校设置评议委员正式通过,同意建立南阳理工学院。
得到这个消息已近午夜时刻,同行的郭建生、赵荣基、吕亚林激动不已,半夜里开着车到街上到处找董酒,并买来一包熟肉,在房间里喝酒庆贺。
他们还动员我猜枚,也算我平生第一次行酒令。
越想越激动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
一,这个名字不仅使我们摆脱了长达六年的“黑学校”的屈辱,而且与当初奢望的职业大学彻底划清了界限;
二,理工学院是一个很正规的本科校名,等于国家教委为我们予先设定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工学院”比叫“南阳大学”更科学。因为鉴于南阳的知名度有限,叫“南阳大学”反而容易让人误会成文化革命前的红专大学或者简称的职业大学。
四,“理工学院”的名字内涵极丰富,还是一个世界通用的名字。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亚洲理工学院(泰国)、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大学。
改革开放前,中国有很多“工学院”,但没有“理工学院”。
进入90年代,“理工学院”或“理工大学”就成了一种赶世界潮流的时髦。但当时,包括南阳理工学院在内,全国仅有四所理工学院,河南仅此一所。
河南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焦作矿业学院,在同一时期想改名理工学院,也没获得批准,仅改为“焦作工学院”。
他们当时的院长对我说起这事,就显得很羡慕南阳理工学院。
在1995年,南阳理工学院首次组织试办本科专业论证会上,我在汇报中提到,南阳理工学院现在名不符实,竟然与麻省理工学院有类似的校名。
与会的当时河南省唯一的博士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的吴养洁教授对我开玩笑说,你们的野心不小啊,想办成麻省理工学院!
这个突然令人刮目相看的校名,不仅让办学历史比我们早好几年的其它几个省辖市办大学大感吃惊和羡慕,也当然会让同处一市的、地位一直比我们优越的、历史悠久的南阳师范专科学校感觉多样。
南阳师专一度曾有教师甚至班子成员要求调入南阳理工学院,他们当时肯定面对一些或多或少的压力。
8.事后诸葛
但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我一直认为当初省教委态度不坚决,南阳师专坚决不同意与南阳大学合并不仅是正确的,而且结果对双方都是很有益的。
首先,南阳师专的决定,客观上虽然延迟了南阳大学的正名,但却促使这所学校不得不完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也使上级在考察时,对这所学校的建设成绩得出越来越好的印象。
第二,假设南阳师专当时同意联合,南阳大学很快以某种名义取得正式办学资格。
但可以肯定,南阳地区对所谓理工部的投资力度必然会减小,其理工部决不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至于“联合”后的其它麻烦事,就更难预料。
第三,我认为南阳师专不同意联合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想改变隶属关系,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绝对正确的。
高校的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不是一回事。论投资,有国办、省办、市办和民办;论管理,在理论上应当是国家和省两级管理。
但现在糊里糊涂地似乎又加了市级管理,市级管什么又是一笔糊涂账,业务上管不了,似乎是管人事。
在中国目前的人事和干部体制弊端丛生的情况下,高校的人事管理权下放带来的弊端可想而知。
第四,竞争比垄断好。当南阳只有一个师专时,师专是南阳唯一的老大,至少在南阳没压力。
现在冒出一个理工学院,虽说历史浅薄,水平也不能使他们服气,但一度咄咄逼人的样子也不能让他们麻痹大意。
互不服气就要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双方都在加快发展。
第五,值得提及的是,南阳理工学院成长的曲折历史,还给全省的高校建设提供了一个小经验,这是省教委的一个领导在1993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说的。
他在大会上宣布国家同意成立南阳理工学院后说,今后谁想办大学,也可以像理工学院那样,你们办好了,我们就承认。
也就是说,谁再想办大学,不会再碰到一路红灯或一路白眼了。
当然,长达六年的非法状态,带来的不全是决心和好处,除了社会上不了解内情的少数冷嘲热讽外。
领导机关个别人的冷漠是最令人伤心的,至于以不速之客的形式参加省里各种会议(参会名单上没有我们的名字)的尴尬还在其次。
更重要的消极影响是另外两条。
一是长期的非法状态,给招聘教师带来极大副作用。
否则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超前举措必然会引来和留住更多的学术技术骨干。
二是招生的不正常状态,不仅严重伤害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而且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和不安定因素。
这两条影响加起来肯定会延缓这所学校的发展步伐。
但正是这种长期的曲折、屈辱,又突然令人刮目相看的历史,才值得回味。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