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平面图

这是教书育人的桃源,

也是连接理想与现实,城市与乡野,

中体与西用的桥梁

//

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深圳,作为国际创新城市,最近两年密集引入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股新力量。作为深圳第一家中美合作的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依托天津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优势学科,结合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理工人才。

项目背景

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新校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国际教科城白石岭片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包括深圳大学城、留仙洞总部基地、南山智园、南山智城、大学城创客小镇等重要创新载体,是深圳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目前已建大学 7 所,占全市高教资源近一半。

该项目建设用地面积 16.21 公顷,可建设面积为 11.03公顷,办学总规模为 3000 人,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为 1:1。

项目用地呈东西向近似长方形,周边现状山体延伸至用地内,分别在用地西部、东北部形成坡度较大的山体。整个地块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态势。

山体植被丰富,主要为常绿乔木荔枝林及伴生灌木,中间平坦区域目前被砂石及建筑垃圾所覆盖。地块中部偏西的老虎岩河呈南北向,兼具泄洪作用汇入北侧大沙河,是地块内重要水资源景观。塘朗山绿道自用地西北侧穿越地块直通塘朗山,是目前周边居民重要的休闲运动场所。

场地解读

现状看似最适宜建设的低洼平坦地带

→ 实际可能最不应当进行高强度建设

根据历史追溯可知,基地原为大沙河一级支流—老虎岩河的流径范围。很长时间内,基地内大部分面积都是水生环境,直到近十几年才开始裸露出地面。一方面,深圳多雨的气候使得山区低洼地带很容易形成内涝,不宜高强度建设。另一方面,大沙河治理工程的开展,河岸生态的修复是重中之重。如何对待河流滩涂的地表生境,也是概念方案的方向性抉择。

看似可以进行疏朗布局的规划条件

→ 实际可能容积率高达 2.0 以上

基地红线范围 16.21 公顷,除去管理用地、预留建筑用地、保护区、河流等现存良好的生境, 余 9.08 公顷。结合超过 19 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考虑,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容积率高达 2.0 以上。看似可以进行疏朗布局的规划条件,似乎更适合进行集约的布局。在做到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的双向节能的同时,也更加能促进功能上的聚合创新。

现状周边看似友好的丰富的环境条件

→ 实际可能对布局造成极大的挑战和要求

涵洞对空间的挤压

项目用地周边主要道路为北侧留仙大道,经长源一号路直通用地,期间穿越现状平南铁路,在项目用地入口处形成宽 5 米,高 4.8 米的涵洞。

城市界面对空间的挤压

基地北侧的建筑群,像四堵不同高度的“墙” ,围出了基地的城市界面, 对基地空间产生了挤压。以何种布局应对北侧强势的竖向形态?

自然界面对空间的挤压

基地南向为自然界面,高100m左右的山峰,基地最低海拔不到 40m, 加上限高的 60m 才将将 100m。同时西南侧不远处有430m的南山屋脊,在极目阁的视野范围内,基地位于重要的景观节点。

此外,位于用地北侧的平南铁路拟改迁至用地南侧,但方案尚未稳定,短期内难以实施。拟规划轨道交通 21 号线位于用地北侧,规划方案也尚未稳定。这些不确定因素也会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

设计原则

依山就势的规划理念

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和城市特征,有机融合建筑、景观、地形,形成 多样的校园空间环境,并且在结合自然地形地貌的同时适当考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多样化的交流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应为师生营造随时随地、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强调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衔 接与交融,创造更具灵活性的开放校园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室内外空间,提供丰富的交流场 所进行互动休闲、演艺展示等活动,制造多样交流的机会,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氛围,搭建 师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希冀以建筑空间的创新探索教育模式的改革。

开放共享的公共科研平台

校园内的科研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应当设计为能够满足开放共享的要求,提供各学科之间交叉 融合需要的公共交流区,并且可以为高校以及高新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科研服务。在保障运 行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创新创意的可实施方案

深圳是著名的创意之都,规划方案在形式和内涵上应着力寻求创新创意。

探索性的新型运动场地

在现有用地条件下,充分考虑室内外运动场地的设置,鼓励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可适当尝试 将跑道与漫步道相结合,并利用屋顶、山地高架、地下等空间进一步开发各类运动场地。

空间设计

◎总平面图

主要建筑并非一个大型巨构,而是常规柱网结构基础上的 “建筑聚落”。大量“盒子”与“院落”聚集在一起,被主动式立面包裹,形成一个看似整体的“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群落之间通过连廊将学生教师宿舍、主要教学场所、行政中心、实验平台和科研中心等功能性空间串联起来,整体来看呈现出从东到西顺应地形的一条纽带。

沿这条纽带的两侧,分布着食堂及后勤中心、学生中心、体育馆、篮球场、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等辅助设施。主入口开在东北侧地块的规划道路上,靠近涵洞出口,因此人流一出涵洞视野内呈现的是三层高的图书馆,既显示标志性又减少压迫感,然后画卷般的教学长廊徐徐展开。正如《桃花源记》中所说:“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地理位置上看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偏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东南一隅,却恰恰成就了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中的教育新桃园。

◎ 涵洞视野

考虑到南方潮湿多雨和低洼地势容易积水,以及流经场地的老虎岩河不允许建筑物跨越河道的要求,将七层高的整体建筑架起,架空的连廊在满足双层交通空间的同时,放大尺度的平台和廊下围合的庭院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方面从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提高校园空间的集聚度,优化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秉持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原则,充分考虑深圳的地域气候特点,从建筑节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交通能耗优化、海绵校园建设、建筑结构优化、固体废弃物回收与减量排放、土地立体开发利用等方面打造高标准的绿色建筑、 健康建筑,建设近零碳校园,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为此,校园被设计成一座流线型、水平向的绿带,与其所处城市的纵向、密集的住宅群落形成强烈对比,通过打破校园与整体城市空间之间的区别,打造一个由封闭、半围合、架空、绿色、开放的多种空间交错而成的线性混合体。

◎学生活动中心河岸

结语

我们规划了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教书育人的桃源,也设计了一条连接理想与现实,城市与乡野,中体与西用的桥梁。同时沿着我们设计的碳减排路径,整体实现绿色环保校园,成为节能减排的积极示范。

项目信息 Information

项目名称: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概念方案

项目地点:中国,深圳

用地面积:16.21公顷

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1年

建筑设计:CPC建筑设计

资料来源、版权所有:CPC建筑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