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主要是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大体的特点有五个方面:
一,是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二,是展示半殖民地的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三,是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的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四,是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五,是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海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其小说有《金锁记,《倾城之恋》《霸王别姬》等,散文有《迟暮》《秋雨》《天才梦》等,电影剧本有《不了情》《人财两得》《太太万岁》等,文学论著有《红楼梦魘》《〈海上花列传》部注》 等,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分加以研究。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于抗日战中期,由上海的曲艺 “独角戏”接受
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
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
称作“独角戏”。比较著名的滑稽演员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严顺开,
周柏春、姚慕双、杨华生和王汝刚
沪剧 (旧时称呼申曲)是用上海话演唱的上海本地戏曲。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等也是上海特色曲艺。
上海是中国近代流行乐的发源地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是当时亚洲顶尖的
音乐学府,当时上海的流行乐曾一度风靡东南亚,部分歌曲被美国歌手用英语
文翻唱后曾一度创下连续数月雄踞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冠军的传奇。大量歌
曲至今脍炙人口。如《夜上海》《夜来香》《何日君再来》《天涯歌女》《上海
滩》等都己成不朽经典。
电影传入中国从上海开始。
从1896年到1898年,
一个美国商人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
美、法等国的短片,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 等,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1949 年前,中国的电影业基本集中于上海,
而在上海有过制片活动的电影企业,总数约 200家。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