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留学需要哪些手续

留学安全一直是众多家长和学子颇为关心的话题。目前,国际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留学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于身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保障自身安全是实现留学价值的重要前提。在此,我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各位学子有所帮助。

增强安全意识

首先,没有绝对的安全。即使在相对安全的国家,也有可能遭遇风险。因此,建议学子们在出国前熟悉留学国家、地区常见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有意识地主动规避风险,学会辨识相对安全的时间、地点、人和行为。

具体而言,从时间上讲,夜间比白天相对危险,特别是凌晨。此外,还有一些敏感时间点,比如新生入学时容易遇到诈骗、盗抢,在重大节日游行聚会或者演出比赛时,因秩序混乱可能会出现踩踏等风险。从地点上讲,不要去相对危险的区域,包括没有摄像头覆盖区域、偏僻之处、城市犯罪率较高的区域等。从行为上讲,低调出行比露财炫耀更安全,严格遵守当地法律规定、尊重风俗禁忌比随心所欲更安全,遭遇抢劫时暂时妥协示弱比简单反抗更安全。

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关于中国留学生遭遇枪击、绑架、抢劫等案件的新闻报道。想要降低遭遇这种案件的概率,留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远离相对危险的时间、地点、人群,安全行事。曾经发生过一起两名中国留学生被抢劫枪击的案件,他们在半夜开车回到住所,在停车场遭遇两名劫匪持枪抢劫时遇害。从时间上看,案发凌晨,这是一天最危险的时间段;从地点上讲,他们的居住地和停车之处是一个犯罪率高发区域。如果他们有意识注意以上安全要素,也许就能降低此次悲剧发生的概率。

警惕安全风险

身处异国他乡,留学生不可避免会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法律等差异以及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归纳起来,留学期间主要的风险问题包括:涉财犯罪(含电信诈骗)、心理安全、法律风险、社交安全、旅行安全以及各类校园安全风险等。我举几个常见的风险和应对办法:

在国外,冒充中国公检法以及中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实施电信诈骗的事件屡有发生。骗子冒充公职人员获取学生信任,编造故事,声称学生涉嫌参与违法犯罪,之后诱导其转账汇款。预防被骗,留学生需要知晓骗子的套路,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以及牢记无论对方说什么,都别转账汇款。

对中外文化、风俗等差异不了解也可能导致安全风险。例如与警察打交道时理解偏差可能会招致暴力执法,贸然造访他人住宅可能会遭遇自卫枪击,“OK”等手势在有的地方可能有负面含义等。一个在国内很平常的行为,在国外可能会触犯当地法规或者习俗禁忌,轻则不受欢迎,重则有人身安全隐患。希望留学生在出国时要深入了解所在地风俗习惯、法规禁忌等,入乡随俗。

培养安全能力

身处海外,远离家人,当不幸遭遇安全风险时,最及时、可靠的方法是靠自己的安全能力化险为夷。

何谓安全能力?主要包括4个方面:首先是远离风险的能力,即知晓并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其次是智慧避险的能力,即在风险发生的苗头阶段冷静处置;第三是紧急脱险的能力,指身处险境中,运用消防类、处突类、防卫类、急救类、求存类等安全技能应急处置能力;最后是遇险后修复的能力,即在遇险后,自我调整或借助专业力量促进身心康复的能力。

出国之前,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了解丰富的海外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应该成为留学生的必修课。有不少国家的安全教育在小学、中学就开始系统开展,比如曾有一位12岁留学生的家长谈到,孩子上学第一课就是应对校园枪击和恐怖分子袭击演练。

接受了安全教育,并不意味着就能养成良好安全习惯,因为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常坚持练习。很多危险是在一瞬间发生的,黄金求生时间很短。当危险来临时,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和应急反应,需要在练习和运用中熟能生巧。好的安全习惯有很多,比如开车走路时不看手机;在没有封闭护栏的站台等火车、地铁时,注意防止被挤落;到比赛、演出等公共场所时,第一时间观察紧急出口和疏散通道等。当好习惯成自然,安全就更有保障。

(作者:王学军,为时分安全创始人、国际安全教育专家)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