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考试”“国外名校”“国内在职就读”......近年来,类似这样的一些留学广告信息频繁见诸网络。然而事实是否又正如这些留学机构所说的呢?笔者查阅了各大问政平台信息,发现针对这些留学机构涉嫌虚假宣传的投诉并不少见,求学者取得的学位文凭大概率不能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更别说这个文凭的含金量了。
事实上,早在2021年3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就曾发文提醒有出国留学意向的人员警惕变相售卖文凭的行为。为什么看似“一眼假”的骗局,还会有很多人上当受骗呢?
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率不断提高,导致人才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在此背景下,用人单位的应聘要求也不断提高。用人单位规则性的要求,则愈发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高学历及名校背景。伴随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考研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不少应聘者便萌生出“走捷径”的想法,这些需求为此类留学机构提供了潜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求学者事先并未接触过海外留学信息,求学者与留学机构之间存在不小的“信息鸿沟”,而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留学机构“有机可乘”,他们能够对项目进行夸大其词的包装,让人难辨真假。
诚然,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对于“无需考试”“国内在职就读”“国外名校”这类过于“美好”且与常识背道而驰的宣传,求学者首先应持怀疑态度。尽管国内外教育体系和授课方式存在差异,但是有一个原则一定是通用的:如果学历获取过程过于容易,那么它的含金量则一定不高,获得学历的前提一定是能够强化个人在学习及工作中的能力。用人单位对学历背景进行高要求的本质是对应聘者综合素质的高要求。
其次,距留服中心发布公告提醒出国留学意向人员警惕变相售卖文凭行为之时,已过两年有余。但时至今日,此类涉嫌虚假宣传的学历提升广告信息还能在各大平台上刷到。平台方事先是否又对信息发布方进行资格审查呢?要知道不少求学者,正是因为接收了平台的虚假信息才导致进一步掉入留学机构挖好的“陷阱”。对于平台方而言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不能任由此类信息在平台上泛滥,进而对求学者进行“围猎”。
最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对留学机构开展的留学项目进行明确界定:此类经营行为究竟是“办学行为”,还是“中介服务”?相关职能部门还应禁止留学机构使用含糊不清的措辞“包装”所谓的留学项目,确保求学者清楚了解他们所选择留学项目的具体性质,避免上当受骗。
鉴于我国人才结构正面临时代的转折点,人才资源过剩、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大等问题日益凸显,“考研热”“学历歧视”现象短时间恐难以改变,可以预见的是,此类经营行为若再不加以规范,未来上当受骗者还会不断增加。因此,相关部门应顺藤摸瓜,对此类经营行为开展系统性的整顿,切实维护求学者合法权益。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