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普大学博雅音乐学院好不好(天普大学音乐学院官网)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谢刚

硅谷校区学校心理学家

在美国公立学校工作这17年,我从未碰到过任何一无是处的孩子。只要多观察,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早在20世纪60年代,经典心理学实验就显示,老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使其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老师一次半小时的家访可以改变我对学习的态度和一生的道路,那家长日复一日的爱和尊重,能创造什么奇迹呢?

——谢刚 积极心理学家、硅谷校区心理学家, 美国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

01

所有这一切,

都来自那个初冬的夜晚

1986年12月,初冬的傍晚,寒意已深。我们全家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吃晚饭,突然听到蔽门声。

打开门却发现是我高一的班主任,柏庆禹老师。父母受宠若惊地把老师迎进门。这是上学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老师家访,全家都紧张地不知道手该放哪儿。

柏老师是我当时就读的省重点中学很有名望的语文老师。昏暗的灯光下掩盖不住他脸上的疲惫,却映衬出谦和的笑容。

“我想了解一下,”柏老师开门见山,“你在班里年龄最小,中考成绩很好,看着也挺聪明的,可期中成绩怎么这么差呢?家里有什么变故吗?有什么可以帮得上忙的?”

他信任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

小学时,因为母亲管得严,再加上一点儿小聪明,我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直到考初中时发挥失常。虽然幸运地靠语文竞赛一等奖加了3分,勉强进入重点初中,但学习的信心全无。

再加上初中三年父母关系继续恶化,母亲没有精力再管我的作业,我像脱缰的野马,上课不专心听,下课不复习,作业不好好做。三年下来,成绩可想而知。

初中毕业时,母亲不甘心看我从此断了求学的路,想尽办法把我送进了重点高中。进了省重点,我更不知道该怎么学了。首先是初中荒度了三年,拉下太多知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周围的同学都是郊区各初中的尖子生、让我更没信心。第一个学期考试,除了语文,其他科目我都是不及格或勉强及格。

面对老师的信任,我很惭愧,却不敢把真相讲出来。父母连声保证,一定在家多督促。柏老师匆匆走后,我们继续激动了一个晚上:老师说的,我很有潜力,也许我真的有潜力呢?这么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没看错吧?多看得起我们啊!再不努力对不起老师啊!

从那时起,我开始直面学习。原来一直想躲着,或者找“作弊”之类的捷径。真正面对它,才发现学习并不难,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

高一期末,我从倒数升到第14名。当时的兴奋清晰得恍如昨天。哪怕以后两年期中期末排名基本保持前三,哪怕大学每年拿一等奖学金,也不能和那个第14名相比,因为那是质的突变:我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尝到了努力的果实,找回了曾失去的控制感。

柏老师再没到我家来过,也从没提过那次家访,他甚至从未特意表扬过我的进步。但他信任的眼神,偶尔胸有成竹地望着我,仿佛一切都是他预料之中,理所当然的。

“教书”对老师来说固然很重要,但“育人”影响力更深远!高中具体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不记得百分之一。但老师那一次家访给我的信心,却改变了我一生的道路。

本来高中毕业都有困难的我,因为柏老师的信任,重拾学习的信心。本科、硕士,又接着到美国读博士,前后在三个不同的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连续读了11年,到现在除工作外,还在不停地自学,继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远远学不够。

所有这一切,都来自那个初冬的夜晚。

02

成人的信任

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鼓励

很多教育心理研究证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得到至少一位成人的信任,那他将来成功的概率就高很多。

经典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显示,老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使其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这个实验中,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Dr. Robert Rosenthal)和助手在一所小学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把随机抽取的18位学生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认真地说他们是“经过科学测试发现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并叮嘱校方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显然,“权威性谎言”发生了暗示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受到虚构的测试结果的影响,来自老师潜移默化的热爱和期望让这18位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这种积极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成人期。

类似的变化在学校里时有发生。我邻居的孩子,天生精力充沛但自控力弱,学前班和一年级的老师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抱怨他在班里不听讲、坐不住。孩子也讨厌去学校,每天早上都拖拖拉拉。

到了二年级,他却天天飞快地吃早饭。早早去教室门口等着开门,还嫌周末太长。只因为老师从第一天起就发现并告诉他他有多聪明,常表扬他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

他父母惊讶地告诉我,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让孩子像换了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积极了,对学校热爱了,甚至在家里也比以往更自律。虽然从那年起再没有遇到过给孩子这么多正能量的老师,但有了二年级的基础,他总体的表现和头两年相比还是有天壤之别。

03

没有问题学生

只有不擅长解决背后问题的成人

在公立学校工作这17年,我接触过不少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但从未到过任何一无是处的孩子。

只要多观察,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只要家长和老师愿意,他们都可以给孩子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从积极的一面看待自己。

曾有一位七年级转学来的学生在教室里坐不住,常站起来做些街舞动作引同学发笑,影响老师讲课。在大多数老师很头疼他的时候,历史老师独具慧眼,看到他的舞蹈天分,不但建议校长在每周五午饭后提供音响,给他留出表演的时间,还支持他成立街舞俱乐部,把街舞教给其他感兴趣的同学。

这种信任让他不但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点,还改变了他“自己是坏学生,破罐子破摔”的概念,让他在课堂上更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看到任何学生,包括开会时讨论的所谓“问题”学生,我都忍不住去憧憬:他将来会有什么成就呢?无法估量啊!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一点儿也不夸张。年轻,就是希望,充满了可能性。而父母、老师、教练等成人对他们的每一条评语、每一个眼神、态度,都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偶尔听到个别老师在学校议论,“某某是天生去监狱的料”,我都会不寒而栗。如果老师把这种态度带到课堂上,怎么可能教育好孩子呢?

▲《地球上的星星》截图

记得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教语文是没得说,但对班里的差生不能容忍。印象最深的是曾有一位女同学成绩不好但每天都穿得很漂亮。一天,老师让她站起来,发动全班同学找出她的缺点。因为是班长,所以我被点名第一个发言。我不知道说什么好,难堪得好像被批评的是自己。更无法忘记的是那位同学的眼睛,充满了恐惧和仇恨。

其实我们班都知道她的父母离异,妈妈生活在外地,唯一的补偿就是经常给她寄新衣服。如果老师稍微多些体谅和安慰,她对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提高,又怎么会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呢?

这些年来每次回国探望父母,不管时间多紧,我都会去拜访柏老师。40年的教学生涯,他谈起教过的学生如数家珍。

2015年7月,有幸为当地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做讲座,我特意把柏老师请到现场,介绍给那400多位未来的老师,30年前柏老师如何用半小时的家访改变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想告诉他们,每一个孩子遇到信任,都有机会造就“奇迹”。

愿这些未来的老师都成为“皮格马利翁”,在自己将来的教室里,每天创造更多的奇迹。

摘自谢刚《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

博雅积极家庭训练营

硅谷心理学家给父母的开学第一课

五大纬度

21讲视频录播课+3讲视频直播课

42个实操练习

多个真实案例解析

主讲 谢刚博士

专注中小学心理学教育领域20年

硅谷地区校区心理学家

美国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

9月16日正式开讲

助力孩子蓬勃发展

抱团时间 09/09-09/11

点击查看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