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丁设计学院录取分数线

中央圣马丁,不少艺术生心驰神往的艺术圣殿。

不过,“神圣”大多是外人烘托出来的,没亲自去上过学之前,总是让人心生好奇:

老师真的奇葩又严厉?同学个个都是大神?项目作业都脑洞大开?

今天,正在圣马丁Material Futures专业读研究生的香港小姐姐Janet,就带我们深入领略一下在圣马丁做项目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做什么?“火星上造厕所”是怎么来的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我目前就读的专业Material Futures(以下简称MF)。

中央圣马丁的未来材料系(MA Material Futures)的主要是探索不同媒介的可能性,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

在这里,我们的项目可以是有关再生材料、游戏设计、感官交互、创意编程等主题,范围很广。

MF专业学生作品 来自UAL官网

整个MF的课程分为3个单元,前面两个单元共有大概5个项目,最后一个单元就是毕业项目,以个人项目为主。

在圣马丁比较特别也比较有意思的是,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合作项目。

以我们专业为例,每年会有不同的客户项目(Client Project / Collaborative Project),有些是和品牌合作的,还有一些是与博物馆合作的项目。

接下来想要介绍的这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火星项目”就是于2019年底与伦敦设计博物馆 (Design Museum) 的合作。

怎么做?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从定主题就开始迎接挑战

具体说来,这是一个名为 Everyday Martians 的表演与展览项目,主题方向是关于人类移居火星后的日常生活构想。

火星卫生间系统和我们的团队:表演服装是其中一位组员在家中漂染的特制粉橙色实验室工作服

这是个合作项目,每组分配了7位一年级学生和3位二年级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我们团队选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如何在火星上厕所

从组装到完成

其他团队的主题包括:移民局、酒吧、感官健身甚至殓葬。

万事开头难,从选题开始压力就来了。

由于不同组的首次选题可能会撞,特别是“火星日常”这个项目就是围绕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很容易撞选题。

因此,导师就会根据我们对选题的分析思维和概念完整度,在主题相似的团队中只选其中一个进行后续设计。

第一次与组员开会:一起为选题而做的头脑风暴

前面有说到,每个组里会有几位二年级同学加入,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与还在读一年级的我们分享他们上一年的合作项目经验。

包括在第一次tutorial时候,如何汇报我们团队的初步选题,让整个概念更有说服力,进而让项目合作博物馆的代表和3位课程导师通过。

最终经过讨论,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空间和座厕设计、用户生理和心理的困难、有限资源和环保等问题。

队友很强大,挑战也不少

合作中可以接触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我团队的同学主要是来自fashion;textile design和product design。

另外,虽说是学设计,其实在项目中我们能接触到的工作并不局限于“设计”。

像是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工作除了会涉及到空间设计、座厕设计,还会包括设计工程、材料采购和项目管理。

负责原型设计的组员们在工场的制作过程以及第三次tutorial的演示

虽然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很有实力,不过在合作项目的实际进行中,遇到的挑战也不少。

比如说,一开始我们每人都找了不同的视觉参考和产品元素组成不同的Mood board,这就导致讨论会比较散乱,结果也变成了堆砌不同元素放进一个洗手间里。

对此我的经验是在项目开端的磨合期要采取主动,想办法更快推进整个团队的讨论效率。

因此,我在第2次的会议就把自己的概念直接用几个概念图解释,组员可以直接根据具体视觉提出可取和需要再发展的部分。

我在不同会议中所分享的视觉概念图,方便组员和导师提出更具体意见

这也帮助我们能够在第3次的会议中,直接推进到原型设计的实物,让导师们更清楚我们的情况,给予更具体的意见。

组员一起利用废纸皮、泡沫、废气管和吸尘器做的第一个座厕原型

另外,在团队中快速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很关键。

因为我对互动媒体比较有兴趣,我就主动争取成为团队的设计工程师,在过程中主要利用电子元件接驳Arduino、吸尘器、灯和用户介面,创造更完整的交互设计和体验。

利用电子元件创造抽吸式的如厕体验和控制空间灯光

与此同时,合理规划时间也是一大挑战。

除了二年级同学有自己的毕业作品要兼顾,我们一年级也要同时进行自己的第一个项目。

我的个人项目是利用机器学习推荐自制材料方程式的材料资料库,所以也需要用很多时间来学习新的程式语言python和机器学习的概念,自己找其他学校或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扩展自己的人际网络和专门知识。

因此,圣马丁的学生生活很需要自律。

最多人关心的圣马丁的评分标准

最好先忘记分数

都说圣马丁难进更难出,经历过第一次单元评核后,我的感觉是,这不仅是一个面对分数的考验,更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

先来说下很多人比较好奇的圣马丁的评分规则。

我们的每一次单元评核分为两次:

第一次不计分,但会让你汇报,你会知道自己现在能获得的分数和导师的意见,从而利用余下时间快速改善项目的不足;

第二次是计分的,但没有汇报时间,需要让导师在没有你的解说的情况下看懂你的项目。

我们的作品展示

作为学生,其实是很容易被分数左右和影响的。

我的经验是,在第一次评核后最好先忘记分数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是“先”忘记?因为评核的重点其实是要让我反思:我有进步吗?如果有,那足够吗?

如果觉得足够,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一个对于自我标准的追求,我认为是不应该定下何谓足够。

初次评核后必须调整好心情,在剩下的有限时间内优化项目,先不要理这个分数看起来有多恐怖,而是要看这个分数背后的主观意义。

“火星项目”成品

当你不只是追求那个客观分数,而是先追求你心中的主观分数,再回看客观的分数,会对自己个人发展和作品意念反思更多,得到更多。

5大评分标准

圣马丁的研究生的评核有5大标准:疑问 Enquiry、知识 Knowledge、过程 Process、传达 Communication、实现 Realisation。

对于这几项标准的含义,以我自己的得分为例简单解释一下。

在这个火星项目中,我得最低分数的是疑问 Enquiry 和 过程 Process。

这两部分讲求的是分析不同的现有理论再在过程中试验和求证。

导致比较低分的原因是我在项目前期的二手资料搜集比较多,但没有过程中利用理论与资料,因为我比较在想象中预算好那个方案比较可行 (workable),但是导师希望我先忘记可行性。

作品评核 - 第3个项目是关于伦敦地铁污染的数据共享系统

知识(Knowledge)和实现(Realisation)是我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这也是因为我偏向思考项目实际的可行性和技术性,所以在项目过程中,我会学习到不同方面知识,例如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和编程。由于我的项目都是将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所以在实现概念方面会比较完整。

导师绝少说:你要做xxx

圣马丁的学习是以学生自我主导,包括时间管理、研究方向、知识交流和团队分工,导师都很少会过分关注你或要求你做什么。

他们的意见是引导你去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和被忽略的方向。当然,也会有同学认为必须要完全跟从老师的意见。

“火星项目”最终成品

但我认为绝对服从会阻碍我分析有用意见,不论对项目发展和创作个性都存在负面影响。

有些同学或许会因而觉得迷失,因为导师的评价或许会比较尖锐,会让本来不太肯定自己的同学更不确定自己的能力和方向。

我的看法是,导师对我项目的质疑,可以帮助自己对项目的主题发展、资料搜集、实验过程等所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以更全面的认知去思考和论证在不同方面有可能出现的疑问。

我的另一个项目作品 Sensound

其实有时候,导师的质疑来自于你自己的不肯定,所以对自己的项目需要有自信。

当然也不是空说而来的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在过程中,累积知识和反思过程所带来的自我肯定。

写在最后一点心得和建议

在圣马丁学习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感觉抛开具体专业,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由学生所建立的学习氛围。

在这里,大部分学生做的不是在想导师在要什么,而是满足自己对项目、有兴趣的新领域的渴望和追求。

我们在工作室改装旧的间隔板作为火星厕所的主结构

个人看来导师们最喜爱的是看你试验的过程,最喜欢看到你试验失败、走错路、碰壁,然后重新开始继续尝试。

在这个学科界线更加交错的时代,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及反学科(antidisplinary)的概念很需要我们更主动的去接触新事物,从客观了解事物或理论的本质,到主观地反思这些东西与自身、媒介和技能所能爆发的独特关系,创造更有个性的项目。

最后,大家如果有什么希望交流的问题,可以在ins上找到我@no_ot_ltd

版权声明:本文由艺术留学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